『 那個笑容,是反應?還是回答? 』
我最近滑到一支畢業典禮的影片。畫面裡,一位男生走向女生,沒說什麼話,突然伸手撕下她胸前制服上的名牌。她明顯嚇了一跳。
肩膀抖了一下,眼神閃了一下,但幾秒後,她笑了。
那不是開心的笑,也不是尷尬的勉強,只是那種淡淡的笑,不多不少,剛好足以讓場面繼續流動。我看了幾遍,忍不住想:那個笑,真的代表她沒事嗎?有些反應,看起來像接受,其實只是反射而已。
像含羞草你碰它一下,它的葉子就會合起來。不是因為它害羞,而是它還沒準備好跟你接觸,於是就先縮了起來,先保護自己。
情緒像水壓,一壓就垂下來
含羞草的反應有個專有名詞,叫「觸發性運動」。它不是靠細胞生長去改變什麼,而是
靠水壓瞬間讓葉子下垂、合起。
聽起來很科學,但其實很像情緒。有些時候,我們也是靠「水壓」活著。
壓一下,就縮起來。壓久了,就習慣沒有反應了。
這叫「脫感」。
是不是有點熟悉?第一次被冒犯,我們會生氣、會失落想解釋。但一次、兩次、三次之後,有些人就乾脆不說話了。也許她的笑,不是原諒、不是開心,只是一個還沒來得及表達「不」的過渡動作。
有些沉默,是種提醒;有些笑容,是在保護自己的方式。
如果你哪天發現自己變得像含羞草一樣,
動就想縮回去、合起來、安靜地不說話,那也沒關係。
我們也該像含羞草一樣誠實
因為你有權利不回答,也有權利,選擇先好好照顧自己。
不需要再勉強自己強顏歡笑。
那不是膽小,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界線。
每一次書寫觀察,都是我整理內在思緒的一次練習。
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的慢思與小觀點,歡迎按下愛心 💛
並訂閱《花遇》
。
之後還會分享更多生活裡的小思考、小美感、小療癒 。🌸
你的每一份愛心與留言,都是我持續書寫的溫暖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