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和消耗你能量的人來往。
即使是從小就認識的朋友,如果他只是在他有需要時才和你聯絡,例如:他需要人幫忙搬東西、借錢,或者他無聊沒事做,那這種人不值得交往。與那些希望為你好的朋友來往,而不是只希望從你身上拿到好處的朋友來往。如果他們在你成功時不是好朋友,在你不順利時不想傾聽你的心事,那你的人生中不需要這樣的人存在。今天的能量形塑了明天的情況,所以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能量。如果想讓生活變得更好,必須改變能量。事實上,我們的環境是一切的基礎。想想看,如果我們擁有最積極的態度,希望一切都很熱絡,結果我們卻待在冰箱裡,那一切都熱不起來。我們的環境才是決定恆溫的要素,而不是我們的積極態度。記得審視你身邊的人。
2. 不要向非專業人士尋求建議。
有時候Dan在健身房會遇到一些人向他提供健身建議,但那些人的身材看起來並不健美,並不像他的健身教練那樣結實。他的原則是:他不會向體型肥胖的人生教練尋求健身意見,他不會向沒有事業的商業教練尋求事業建議,他不會向伊隆·馬斯克尋求婚姻和育兒建議。但如果他想打造火箭或創立公司,那他會找馬斯克商量。這就是一般人會犯的錯誤,因為大家都沒認識什麼人,所以當遇到人生重大決定,我們通常會向父母尋求建議。但這麼做會有問題,如果我們父母的成就並非我們想達成的目標,當我們向他們尋求建議時,通常他們只會提供他們自己的經歷而得出的建議,而如果那不是我們想要的,但我們卻聽從了他們的建議,最後我們的成就頂多和父母一樣。 如果我們想成為奧運選手,去向參加過奧運的人尋求建議,而不是週末才運動的人。與那些擁有你想要的東西的人為伍,不要害怕向他們提問,成功有跡可循,如果你知道如何提問,就能找出線索。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朋友、同事或老闆。如果這個人沒有做過我們想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不欽佩他在某方面所擅長的領域,那就不要接受他們的建議。
3. 不要把責任歸咎於其他人。
年輕時,Dan常常把一切都怪罪於別人。任何不順心的事情,都是別人的錯。上班遲到,是因為交通阻塞。沒有達成交易,是因為對方不喜歡我。實際上,沒有人應該對我們負責,我們是那個打電話的人,我們是那個開車的人,是那個沒有提早準備好以便準時到達的人。所以他意識到,當我們把責任推給別人時,我們就失去了控制自己處境的能力。我們不能控制別人,只能控制自己。如果一切都是我們的錯,那我們就有控制權。把責任推給別人,只是把自己的力量拱手讓給別人。假設我們想煮一頓飯,結果沒有按計劃進行,把責任推給食材是沒有用的。作為一名廚師,要承擔起煮飯的責任。我們不能控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控制情緒和感受的能力是成功的最佳預測指標。如果任何人都能輕易地讓我們的心情受到波動,讓我們做出反應,那他們就控制了我們,我們將無法掌控情況來得到想要的結果。他喜歡一句名言:「我們不是境遇(情勢、命運)的產物,而是創造者。」 我們有能力塑造自己的現實,創造自己想要的世界。
4. 不用急於接受每個上門的機會。
Dan一開始時會答應每個人、每件事,因為他擔心如果不這麼做,會失去大好機會。結果他承諾了太多事情,因此分身乏術,無法好好完成,成果很糟糕,於是大家都責怪他。然後他意識到,答應別人很容易,拒絕別人很難。如果有一個人從不拒絕別人,那Dan不太敢相信這個人,因為他會覺得這個人一定答應了很多事情,最後的結果可能不會太好。史蒂夫·賈伯斯說:「最有生產力的事情是拒絕別人。」 我們只需答應那些與我們的目標和願景一致的事情。如果你有一個遠大的目標還沒完成,那麼選定這個目標,然後堅持十年,全心投入,成為該產業的頂尖,不要讓自己分心。
5. 別讓手機主宰你的人生。
Dan舉辧一個名為Kings Club的青年計劃,常常和年輕人聊天,他最近曾和其中一個人聊到目前的阻礙是什麼。年輕人說:手機。年輕人說他知道自己有事要做,但只要一拿起手機,三、四個小時就過去了。然後事情就落後了,而且沒有完成。Dan的想法是,那是因為年輕人沒有規畫自己的人生。他還沒有自己的人生計畫和願景,所以不知道這樣盲目滑手機奪走了自己的寶貴時間。把我們的專注力想像成人生道路上的車子,如果我們一直卡在應用程式、社群媒體、無限的通知中,那我們哪裡也到不了,而不是往我們想要的目標前進。現在就關掉通知吧,我們的專注力、生產力等比社群媒體的通知重要太多了。如果我們使用手機成癮,那我們的生活一點也不有趣,趕快振作起來規畫人生、目標、願景,到時候我們會很興奮,忙於打造最近五年的人生計畫,而不會一直迷茫地想使用手機來度過時間。如果自己一個人做不到,也可以找朋友一起,例如:和朋友一起去健身房,這樣我們就不會容易怠惰。
6. 不要只讀書,而是研究書中內容。
一開始,Dan讀了很多書,只要別人推薦,他就想要很快讀完。所以他只是快快看完,沒有記筆記,沒有畫重點,也沒有寫下心得。接著他意識到,閱讀的真正價值不是獲得資訊,而是去實踐所學到的知識。所以,如果他在書上讀到可以實踐的知識時,他會採取行動。更棒的作法是,去教導周遭的人在書上所學習的資訊。如果我們在閱讀書本時,已預設我們需要教導別人,那我們會用不同的態度和想法去閱讀。他的建議是,找出我們的困擾所在,然後閱讀那些能幫助我們學習技能(如何解決困擾)的書籍、了解處世的信念,或是養成一個對人生有很大幫助的好習慣。如果有人推薦他一本好書,他會先買下來,但他會等到有需要用到時才閱讀和研究。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他的其他資訊來源,例如:Youtube影片、Podcast和課程等。 大多數人沒想太多就直接閱讀、上課或聘請教練,這讓他們自好感覺良好,因為花錢是最簡單的決定。如果我們只是快速瀏覽,好告訴別人我讀過這本書了,但沒有實踐書中的理念,那我們應該先停下來,做好研究,然後去實踐。
7. 和自己比較就好,不用和別人比較
Dan以前常和同年齡、同城市或比他成功的人比較,這麼做的結果,只是讓他感到很沮喪,擔心自己落後他人、動作不夠快、不夠有遠見、不夠出色等等。有一天他意識到,他真正要比較的是昨天的自己。自己有變得愈來愈好嗎?有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嗎?如果可以每天進步1%,一年下來的加乘效果是可觀的,十年下來,可改變我們的人生。每個人的經歷就像Spotify 的播放清單,每個人的內容都不一樣,那也是每個人的獨特之處,所以只要關注在自己的清單就好了。剛入門的人不用和資深的人比較,而且現在的人有更多資源可以運用。只要做自己就好了,我們每個人都有缺乏自信的領域,那就是我們的獨特之處。我們可能不喜歡自己的聲音、鼻子或耳朵的樣子,或是我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但如果我們去接受它,反而能讓我們更突出。如果想要假裝成別人或拼命和別人比較,只會失去我們能更加出眾的潛能。現在是講求獨特的世界,所以好好利用這一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喜歡這篇的內容或有什麼指教,請給我愛心或留言跟我說,你的閱讀和支持是我極大的動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內容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af3eAfyd4
(Stop Wasting Your Life - 7 Things I Quit to Go From Broke to Millionaire)
創作者:Dan Martell
《把時間買回來:讓你一本驚醒、一本初衷的經管奇書》的作者,是 SaaS(軟體即服務)行業的創業家、天使投資人、思想領袖和備受歡迎的教練。他在十年內創立、擴展並成功離開了三家科技公司。2012 年,他被評為加拿大頂級天使投資人,投資了 50 多家新創公司,例如 Intercom、Udemy 和 Unbounce。2016 年,Martell 創立了 SaaS 學院,並將其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教練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