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裡
最毒害百姓的有兩樣
消費主義與買房觀念
消費主義以後有機會再講
先講買房主義
房價之所以越來越高
因為有人買、而且願意高價買
即便貴 也願意花光一輩子的積蓄
根本原因就在對經濟學不夠透徹的理解
如果你想買房
可能已經買、正在買、買不起的人
不妨問問自己 為什麼要買房?
怕老了沒房子住
這是我聽過最多人說的
人都需要安全感 我能理解
但你應該要擔心的是沒有錢才對
畢竟除了住房
食物、醫療、娛樂也同樣要錢
憑什麼只在乎房子呢?
台北存在一群人
住在價值數千萬的房子裡
卻因為手上沒有現金
過著貧窮的生活
但只要有錢 這些都不是問題
很多人擔心老了租不到房子
但事實是
房東怕的是沒有錢的獨居下流老人
怕人死在他家裡
其實終究是錢的問題
只要價格到位沒有租不到的房子
畢竟沒有人會跟錢過意不去
有沒有房不重要 有沒有錢才重要
台北那群有房窮人
正是這種對”擁有房子“這種莫名的追求
台灣一代代的人相繼掏光積蓄
過上有房卻貧窮的生活
買房自住沒有其必要性
你不會為了吃白飯,買下一座稻田
也不會為了喝牛奶,買下一頭母牛
貨幣帶給我們的價值
在於能輕易儲存價值
等到需要時 再用貨幣交換生活所需
既然如此 買房就顯得非必要
到頭來 終究是有沒有錢的問題
該如何改變現狀?
答案很簡單:
不買房、只租房、並開始累積自己的資產
努力提高儲蓄率
定期投入諸如標普500等指數型基金
如果是為了“投資賺錢”而買房可以
但別為了“人生目標”而買房
在台灣租房“相對”便宜
以台北為例
房租一年的投報率大概只有2.5%
比起房價高不可攀
房租相對合理許多
不用怕租不起房子
房租會貼近社會薪資結構的基本面
房租不會出現像房價那般不合理的飆漲
並非說租房容易
而是與其“強迫”自己買房
不如租房 並透過其他方式提升資產
停止成為資本階級的奴隸
一棟房子耗費人們一輩子的薪水
可以貸款 但要支付利息
銀行拿著大家的存款放款給人們買房
而人們耗費四十年時間工作支付利息
為的是自己退休後再住二十年的房子
一輩子的工作
換來的是一棟破爛的房子
賣掉也買不回同地段的新房
老房只能等待都更
都更後老房變成新房並賣給年輕人
讓下一代繼續背負下一個四十年的房貸
而當初的老人搬到鄉下種菜養老
住著其實早在二十年就住得起的房子
過著早在二十年前就能過的生活
炒房不要緊,要緊的是守舊的觀念
房子身為其中一種資產
如同股票 要買多少是個人的自由
如果人們放棄對買房無謂的堅持
那炒房也將變得無利可圖
讓炒房變的有利可圖的
恰恰是拿出畢生積蓄買房的人們
換一種情境
如果社會告訴你
人一生的目標
是擁有一座稻田
跟別人買米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要有稻田自己種米才能獲得社會地位
那屆時農地的價格會變的高不可攀
人們花光積蓄只為了自己種田
這種情況聽起來很可笑
卻是現在房市的寫照
如果人們不再“固執”的買房
那資本主義下的奴隸就能被解放
親愛的台灣人
讓我們努力賺錢、努力存錢、解放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