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看過一支蠻紅的短片? 影片中,媽媽一步步引導剛上學的小孩,分辨「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讓孩子明白——別人說的話,不一定是事實,很可能只是個人觀點。
這個概念,在《底層邏輯》裡被拆解得更深入,書中把言論分為四大類:事實、觀點、立場和信仰。
事實:獨立於個人判斷、客觀存在
- 無論是誰來看,都會得到相同答案。
- 例:現在溫度 32°C。
觀點:每個人對事實的看法
- 因為牽涉個人經驗與感受,所以評價不一。
- 例:她今天的打扮真優雅/真沒品味。
立場:受位置與利益影響的觀點
- 即使心中有不同想法,基於角色或利益,仍會說出特定話語。
- 例:為了給主管留下好印象,雖然不願意加班,卻仍笑著說「一起努力很值得」。
書中特別提醒:不要和有立場的人爭對錯。 因為他說的,不一定是他真心相信的,而是他「必須這麼說」。
信仰:內心建構出的穩定信念體系
- 每個人根據自身經驗與背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考邏輯。即使你認為對方說的不合理,他也會堅信不移。
- 例:古代窮苦人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所以書中建議:不要攻擊他人信仰,不但改變不了對方,還可能失去這個朋友。
書中最後提醒: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可以自我反省——
「我說的,是事實、觀點、立場,還是信仰?」
汪達心裡話
看完這章,最觸動我的是「立場」的概念。
我曾在網上看過一段故事: 某人昏倒在街上,旁邊剛好有一台待命的救護車,車上只有司機,救護員不在。 一位路人衝上前詢問是否有 AED,司機表示:「有,在後方,但我不能親自拿給你。」 路人要求他拿出來,司機卻始終只示意位置,雙方僵持不下,最終病患因延誤急救而不幸身亡。
事件曝光後,網路一片譁然。有人罵司機死板、不知變通;也有人認為路人沒理解司機的限制,堅持錯誤方式。
但撇開誰對誰錯,我開始思考——
也許司機的反應,正是因為他的「立場」不允許主動遞交醫療器材給非救護員。 他不是不想救人,而是受限於身分與規範。
自從理解「立場」這個概念,再回頭看生活中那些看似死板的回應——像是客服、櫃檯、行政窗口——我開始能理解,也許他們不是不想幫,而是立場不允許。有時不是沒同理心,而是他們也有不得不遵守的規則及苦衷。
或許這樣的思考,能讓我們比過去多一點體諒。
在爭對錯之前,先想一想——對方是在說事實、觀點、立場,還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