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身上擁有了許多的卡片。整理抽屜時,驚覺有個盒子竟放置許多張卡片,裡面有:大學、碩士過期的學生證、不常用的銀行信用卡、日本Suica、宜蘭市圖書借閱證、臺大影印磁卡、師大影印磁卡。彼時整理房間時,大概沒有想太多,所以通通放在一起,但更有可能的是,當時我早就預設日後會出現某種魔幻時刻,有個人捧著一個回憶的盒子,幻想那人總會出現驚喜或感傷的瞬間。
記得剛出社會時,我開始羨慕起別人付錢時,挑選信用卡的模樣。那時的我,單純以為這就是大人,就是經濟自主的模樣;後來才發現,信用卡更多時候反映著「小資族」的內核。我看著眼花撩亂的各家銀行優惠,包括那些新戶優惠、現金回饋、加油折抵、網購福利,一路從現金折抵到網路點數,項目從加油到保費,從國內娛樂到國外回饋,逐一計較。
不知不覺,我已擁有六家銀行的帳戶,錢包也出現七張信用卡,若非刻意不再申辦,我可能已擁有十幾張信用卡。於是,現金逐漸從我的錢包退開,我也習慣了手機綁定,更習慣久久才去領一次錢,我的生活只要有手機或信用卡幾乎哪裡都可通行,只要不去傳統店家或小吃店。
卡片逐漸安頓了我的人生,那些數不盡的帳號密碼,彷彿是我今生的代號。生活在虛實之間的模樣,偶爾讓我摸得到實體,卻在過程中逐漸便利,悄然虛擬化、電子化。這些看似新奇的申辦,在我每次搬家之後,總會覺得這些卡片極其麻煩,一場始於貪圖方便的申辦,最終都要重新確認「通訊地址」。無數的信用卡,當有某張到期時,我總擔心銀行會寄錯地址。
我的畢業證書、各式證照及敘薪通知亦然,總有一天要從摸得到的紙張,逐漸轉變成電子檔案,彷彿那些建檔就是我的全部。也許,那天到來時,我早已釋然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