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世界上所有動筆寫作的人,不管是文學大師、知名編劇、暢銷作家,還是如你我這般為興趣而寫,只是卑微地想要獲得一些小小的肯定的寫作愛好者——如果把這些人都放進一個超大型的展覽場,我們會看到數以萬計或者百萬計的大大小小攤位,有些攤位門庭若市,連站位都一位難求,有些攤位則是門可羅雀,只有小貓兩三隻,更別說打從自媒體興盛以來,那些難以計數的微型創作素人,連個攤位都沒有,在頭上貼了編號,打上個人部落格網址就算數。
誰讓文字創作的類型是這麼的多樣呢?有文學類、非文學類,有虛構小說類、紀實類。小說類別的分類更多元了:武俠、仙俠、科幻、奇幻、歷史、寫實、校園、愛情、驚悚、靈異......而且因應時代潮流,各類小眾題材如多元性別等等順勢而起,即便如此,同時也還是有一群八股守舊的老文藝腔在歌詠著山川、鄉土、宗廟、民俗,像是一群舊社會下的遺老遺少,頑固地耽溺於舊時美好不肯離開。
就算人少,每個攤位都有人會進來逛逛,瞄個兩眼,拿張DM也好。而且好玩的是,每個戲棚下永遠有那麼幾個座位永遠坐著幾個老粉絲。這幾個老粉絲哪裡也不去,就天天守在這裡,別的地方的老粉絲也不來,也是天天守著他們的老戲棚。這也像是:永遠有人守著西餐牛排,也有人永遠守著清粥小菜,各有所愛,彼此尊重,也互不交流。有時我們想跟某個小攤位分租個小空間,寄賣一些東西,如果格調不合,還不見得受歡迎,反而被他老主顧嫌棄東西變了味。無奈只好打包走人,繼續流浪,尋找自己的家。回頭一望,滿場都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我看不懂你,你也不了解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