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煮是否便宜,有兩個方面要考慮:一是自己的廚藝不如外面的餐廳,有些菜餚的烹飪甚至需要特別的工具(比如烤鴨需要烤爐)還有額外的料理時間(比如燉豬腳),所以自己煮固然比較便宜,省去了服務費,但是在美味方面並不一定比得上外食,而且外食的美味並不一定來自調味料或者添加物,廚師的技藝也有影響。
另外自己煮比較新鮮、衛生以及便宜?——這又是另外一個迷思。這麼說吧:如果下廚只是給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吃,而且不是經常性的每天在家開伙,那麼既不新鮮也不便宜。
首先我們需要幾種不同的食材來做成一道菜,但並不是立即都用完,比如一顆洋葱,如果我只是做飯給自己吃,一顆洋葱我可能可以用上五次。我現在在冰箱裡就還剩下半個洋葱,已經不新鮮,快被我丟掉了。每次買菜,我只能到傳統市場買,比較能零買。如果在超市,一買就一袋、一把,通常我只用了1/3,剩下的全要丟掉,因為擺到不新鮮了。而且我又不想要每頓飯都煮一樣的菜,所以我冰箱裡同時需要不同的食材來方便我搭配,這麼一來放到腐壞、丟棄而造成的浪費更大了,當我一丟棄過期的食材,該食材的購入成本馬上倍增。再者,因為我買的份量都很小,所以單價也相對比較高。所以,自己煮,既不新鮮,也不便宜。
我們如果不要太重視口腹之慾,原來在吃喝這方面也可以省錢。畢竟以我自己來說,兩個包子也是一餐。但是除了吃,在衣、住、行、教育、保險、交際、醫療上我們其實還有其他避免不了的花費,所以雖然節省是達成財務自由的一個助力,但實行起來並不容易。
想要壓低生活費首先就是不要出門。因為一出門就是花錢。出門應該只為了兩件事:工作或者採買民生必須品,或者......運動好了。但如此一來,人生所為何來?財務自由,是在沒有財務的壓力下去獲得行動自由。如果這也不能去,那也不能買,那麼也沒有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