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有感寫了好抽象,因為我似乎這陣子都在寫跟失業那些小事。比起一些創作者想給出什麼,這四年的故事裡,好像都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去書寫我的內心小事,梳理跟紀錄。
1.統計數字
不敢置信四年有感已經快要變五年有感了。去年6/16的時候,正滿100,000,今年6/17滿200,000,差不多是1年100,000。但因為我有猶豫網站要持續多久,所以數字對我來說已經不是這麼重要。
想到這麼廢就覺得好笑。
2.善意
同事這幾天離職,在離職後寫了LINE給我,謝謝我,謝謝我在工作上的善意。印象深刻的是她跟我說她覺得我最大的優點是共情力,不只是賣東西,而是站在客人的角度去思考。
這個同事給我的評價讓我震驚,原來我在職場上不斷給出的是「工作上的善意」,大概是我覺得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太競爭的意識,又或者在這條路上,我看見太多惡意與不實的流言與不願意承擔責任的人,所以像她這樣還算認真但不是很搞清楚狀況而被排擠的新人,我其實除了自己把事情接起來以外,我真的沒辦法像其他人一樣排擠她。
我想所謂的霸凌也差不多是這樣吧,在群體裡,很難成為置身事外的人,但唯獨的是可以選擇不在別人向別人吐口水的時候,在當多吐口水的那一個人。原來這也是種善意。
我想網路的世界裡也是。常常看見許多方格子的創作者互相留言,總是有善有惡,很慶幸我的文章裡儘管沒有這麼多留言,存在的多數都還是善的。
3.人生順位
我很常看的一個創作者,最近創立了新的粉絲專頁,裡頭文章寫了一段-流沙中年,內容大概是中年這個階段有如踏入流沙一般,繳不完的帳單、父母的健檢報告、遺忘的夢想,簡言之,在我的角度來看她的文章,中年的人生像是為了家人而活,少了這麼點「自己」,每每在她樸實的文字之中都可以看見她人生裡的歷練跟故事,有種事過境遷的力量。而這些故事是我所沒有的。我沒有需要照顧的孩子,沒有需要煩惱的另一半,沒有這麼多的「別人」。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裡河廷穆跟朴志軟的人生第一順位是家人,而李陶的第一順位是自己,河廷穆在影集中小心翼翼的神色,他總是不傾向給出拒絕或明確的答案,心裡總是怕傷害人,但在別人的角度來說,他這種不給出正面的答案反而是另一種傷害。朴志軟總是照顧著每個人,在每個環境裡總是觀察身邊的人的需求與神情。
是因為從小的人生順位不同,所以我們看見的視野總是不同嗎?
在我留意的創作者裡,多數我都發現存在同個特質,例如我喜歡天秤座跟摩羯座的創作者,多數是INFJ或ISFJ,喜歡看我的文章多是INFP,這幾種儘管我跟他們個性上的差異,但總也在他們的視角裡看見不同的世界。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