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忠臣諸葛亮及奸雄曹操的印象,多半是因為看過《三國演義》連續劇或小說後,而留下的深植印象。
但如果你深入研究史實紀錄,你會發現陳壽撰寫的正史《三國志》,與羅貫中根據史料與民間傳說改編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對諸葛亮與曹操的形象刻畫差異頗大。
這主要源於兩者的性質不同——《三國志》是陳壽撰寫的正史,講求客觀記載,而《三國演義》則是帶有強烈的戲劇性,與作者羅貫中的道德評價。
✅對諸葛亮的不同描寫
🌗《三國志》中的諸葛亮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相對客觀理性。他承認諸葛亮在治國、外交和軍事組織方面的卓越才能,特別讚揚其「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但同時也指出諸葛亮在軍事指揮上的局限性,認為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暗示其軍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突出。陳壽的記載更注重事實層面,較少神化色彩。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羅貫中將諸葛亮塑造成近乎神仙般的智者,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傳奇故事將其智慧神化到極致。這種描寫體現華人傳統文化中對聖賢的理想化追求,以及儒家「忠君愛國」的道德典範。
✅對曹操的不同描寫
🌗《三國志》中的曹操
陳壽對曹操的評價頗為正面,稱其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記載中的曹操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在亂世中建立秩序,推行屯田制等有利於民生的政策。雖然也記錄「屠徐州」殘酷的一面,但整體上承認其歷史貢獻。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受到傳統「正統觀念」影響,羅貫中將曹操塑造為「奸雄」形象。雖然承認其才能,但更多強調其狡詐、殘忍的特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的驚世語,體現作者對其道德品格的負面評判。
✅史觀差異的根源
這種差異反映兩種不同的史學傳統:
🌗史學客觀性 vs 文學教化功能
《三國志》作為正史,陳壽力求客觀記錄,較少受到道德判斷影響。《三國演義》則承擔文學作品的教化功能,通過善惡分明的人物形象傳達傳統道德價值觀。
🌗時代背景的影響
陳壽生活在西晉,距離三國時代較近,受當時政治環境影響相對有限。羅貫中則處於元末明初,受到宋明理學和民間文化的深刻影響,更傾向於以道德標準評判歷史人物。
🌗史料來源差異
《三國志》主要依據官方記錄和親歷者見聞,《三國演義》則融合了大量民間傳說和戲曲故事,這些民間文化往往帶有強烈的價值判斷色彩。
🛑總結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不僅展現對諸葛亮和曹操截然不同的史觀和文學傳統,也反映華人文化中「求真」與「求善」兩種不同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