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是這個「人」的內容是什麼?|《留學生》導演黃勇嵻專訪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留學生》導演黃勇嵻。取自黃勇嵻 Instagram

《留學生》導演黃勇嵻。取自黃勇嵻 Instagram

來自馬來西亞東馬古晉的黃勇嵻,用他九年的台灣求學經歷,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海外華人學子的成長軌跡,同時也深刻反映了兩岸三地文化教育交流的複雜面貌。

黃勇嵻的台灣求學之路始於僑生先修部。在林口度過的那一年秋季班時光,不僅是語言和文化的適應期,更是人生方向的探索階段。

從僑生先修部到世新大學觀電系電影組,這個轉折點標誌著他從一個對傳播領域懵懂好奇的青年,逐漸成長為具有明確專業目標的創作者。



台灣流行文化的深遠影響

黃勇嵻的故事揭示了一個重要現象:台灣流行文化對東南亞華人社群的深度影響。

從小學的華小教育到中學階段的獨立中學經歷,馬來西亞華人學子在成長過程中大量接觸台灣輸出的文化產品,包括偶像劇、流行音樂和綜藝節目。這種文化浸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嚮往,驅使許多年輕人選擇來台求學。

黃勇嵻的故事揭示了一個重要現象:台灣流行文化對東南亞華人社群的深度影響。


在馬來西亞這樣的多元文化社會中,中文教育出身的學生面臨著相對有限的中文閱讀資源。正如黃勇嵻所觀察到的,當地圖書館或書店中,中文書籍僅佔 10%~30% 的比例。

這種資源稀缺性反而增強了對台灣這個中文文化重鎮的嚮往,台灣成為了他們探索中華文化、拓展知識視野的理想目的地。

然而,這種文化認同的建構並非單向的。

隨著時代變遷和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近年來中國大陸在東南亞華人社群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經濟實力的提升、更優厚的獎學金政策,以及「世界強國」的形象塑造,都使得台灣在吸引馬來西亞華人學子方面面臨新的挑戰。



《留學生》看見的台灣困境

黃勇嵻執導的短片《留學生》,不僅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一面反映社會現實的鏡子。這部由公共電視「學生劇展」企劃支持的作品,聚焦於外籍學生在台灣面臨的勞工問題、教育與勞動之間的模糊界線。

創作過程中的種種挑戰,從劇本修改、選角困難到拍攝現場的突發狀況,都體現了創作者對真實性的堅持和對社會議題的深度關懷。


影片拍攝過程中最觸動人心的片段,發生在觀景台的哭戲現場。

當女主角(楊富江主演)自然流露出的孤獨感與導演本人的留學經歷產生共鳴時,那種跨越國籍界限的情感連結,正是藝術創作最珍貴的時刻。恰好飛過的飛機轟鳴聲,不僅成為電影中的神來之筆,更象徵著外籍學生承受的無形壓力和孤獨感。



3+4 計畫背後的現實

以國際的視角來看,《天下雜誌》的報導反而揭示了「3+4 計畫」的複雜面向。這個讓外籍學生在台灣念三年高職技術學校、再念四年科大的政策,原意是培養技術人才,但實際執行中卻出現了頗為諷刺的順口溜:

想做工就去台灣
要念書就不會來台灣

對於許多來自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學生而言,來台灣的主要動機可能並非純粹的求學,而是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生活條件。這種動機本身並無對錯之分,但當教育政策無法有效回應這種現實需求時,就容易產生各種問題。

《天下雜誌》第 818 期《台灣.偽留學天堂》。來源: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第 818 期《台灣.偽留學天堂》。來源:天下雜誌


黃勇嵻提到的關鍵問題是:

這些學生是主動選擇工作,還是被迫接受某些工作條件?他們是否有足夠的選擇權?

這些灰色地帶的問題,不是學校、仲介或學生個人能夠單獨解決的,需要政府層面的政策介入和制度完善。


台灣準備好開放了嗎?

黃勇嵻對台灣未來的觀察頗具前瞻性。他認為台灣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將不得不進一步開放,接納更多外籍人士,這意味著台灣社會需要為多元族群的共同生活做好準備。然而,他也坦言「我不覺得台灣準備好了」。

首先是心理準備,台灣社會對於外來文化和族群的接納度,雖然相較於許多國家已經相當開放,但面對大規模的多元化趨勢,仍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其次是制度準備,如何在開放外籍人士就業的同時,避免產生新的社會分化和對立,是一個需要深思的政策議題。

黃勇嵻對台灣未來的觀察頗具前瞻性。他認為台灣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將不得不進一步開放,接納更多外籍人士


黃勇嵻提出的假設性建議是,台灣可能會採用類似日本的模式,限制某些特定工作類別對外開放,以避免與本國人才直接競爭。但這種做法也可能帶來新的問題:

如果外籍人士只能從事條件較差的工作,是否會造成族群間的隔離和不理解?當兩個族群缺乏深度接觸和理解時,小小的摩擦是否會演變成更大的衝突?

《留學生》這部作品在不同社群中引起的反應,台灣觀眾中有人認為影片過於戲劇化,甚至覺得醜化了台灣的留學政策;而在越南社群中,這些故事情節被視為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面對一些台灣觀眾「既然台灣這麼不好,為什麼不回去」的質疑,黃勇嵻的回應體現了一種成熟的批判態度。他認為,正是因為對台灣有感情,才願意指出問題所在。這種批判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出於希望這個地方變得更好的善意。




重新思考「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黃勇嵻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中的「人」,到底指的是什麼樣的人

隨著台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台灣人」的定義是否需要重新界定?

外籍移工、外籍學生、新移民,他們是否也是構成這道「最美風景」的一部分?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擁抱多元文化的豐富性,這是台灣社會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39會員
293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6/20
GenAI 模型不僅僅是創作藝術作品的新工具,打從被啟動那一刻起,就已在模擬一個思考、感受中的人類主體。
Thumbnail
2025/06/20
GenAI 模型不僅僅是創作藝術作品的新工具,打從被啟動那一刻起,就已在模擬一個思考、感受中的人類主體。
Thumbnail
2025/06/17
數位替代方案起初看似更環保,往往會引發行為上的轉變,最終反而增加整體消耗。
Thumbnail
2025/06/17
數位替代方案起初看似更環保,往往會引發行為上的轉變,最終反而增加整體消耗。
Thumbnail
2025/06/13
當 AI 能夠模擬人類的語言風格,產出看似具有洞察力的評論時,什麼才是評論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6/13
當 AI 能夠模擬人類的語言風格,產出看似具有洞察力的評論時,什麼才是評論的本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喜歡看海,尤其是我們台灣的東部海岸線。
Thumbnail
我喜歡看海,尤其是我們台灣的東部海岸線。
Thumbnail
臺灣北部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風景,包括壯麗山川河流、綿延海岸線、迷人海灘、湖泊和瀑布。此外,臺灣還擁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溫泉資源和美食文化。本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的一些值得一遊的自然景觀和知名景點。
Thumbnail
臺灣北部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風景,包括壯麗山川河流、綿延海岸線、迷人海灘、湖泊和瀑布。此外,臺灣還擁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溫泉資源和美食文化。本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的一些值得一遊的自然景觀和知名景點。
Thumbnail
臨時起意我們暫泊清水斷崖 觀景台語言雜沓客自萬國來 遠距感受崇峻需縱想像馳騁 海水湧浪青出於藍拍岸成白
Thumbnail
臨時起意我們暫泊清水斷崖 觀景台語言雜沓客自萬國來 遠距感受崇峻需縱想像馳騁 海水湧浪青出於藍拍岸成白
Thumbnail
年日他樂鬧 景處車阻道 半日空閑情 訪舊遠紛擾 從來獨居客 寂共青山老 潮滿縠紗細 眼入手拍照
Thumbnail
年日他樂鬧 景處車阻道 半日空閑情 訪舊遠紛擾 從來獨居客 寂共青山老 潮滿縠紗細 眼入手拍照
Thumbnail
一個人的小旅行,不需要有多詳細的計畫,而是要有更多的時間來與自己對話。 登上高山,遠眺遠方。細細觀看廣闊的太平洋,延綿山脈,城市聚落,而我所站的這塊土地,叫做台灣。 這座島嶼,在一千五百萬年前的火山噴發以及板塊運動之下開始漸漸形成。 考古研究,直到三萬年前才開始有了史前人類
Thumbnail
一個人的小旅行,不需要有多詳細的計畫,而是要有更多的時間來與自己對話。 登上高山,遠眺遠方。細細觀看廣闊的太平洋,延綿山脈,城市聚落,而我所站的這塊土地,叫做台灣。 這座島嶼,在一千五百萬年前的火山噴發以及板塊運動之下開始漸漸形成。 考古研究,直到三萬年前才開始有了史前人類
Thumbnail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通常社會經驗不足,或者是涉世未深的人,甚至是很少去對生活許多方面進行過深入思考的人,很容易犯只從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就判斷對方是怎樣為人的錯誤! 而這樣的人不一定都是年紀較輕的人,許多年長的人也有同樣的問題. 許多處在這一個層次的人
Thumbnail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通常社會經驗不足,或者是涉世未深的人,甚至是很少去對生活許多方面進行過深入思考的人,很容易犯只從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就判斷對方是怎樣為人的錯誤! 而這樣的人不一定都是年紀較輕的人,許多年長的人也有同樣的問題. 許多處在這一個層次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