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從英雄敘事到組織觀點:重新閱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深植華人文化,充滿忠臣義士、謀臣猛將。然而,如果我們撇開傳統儒家美學的濾鏡,從企業組織管理的角度看蜀漢興衰,核心議題會變:不是關羽的忠義,也不是張飛的勇猛,而是——劉備的組織能力,以及諸葛亮的角色轉換問題。
劉備是蜀漢真正的創業家(Founder),也是組織能夠存續的關鍵。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雖有英勇事蹟,但替代性高;劉備之死才是整個蜀漢結構的轉折點。這讓我們看到,彼得原理並非現代企業才有,歷史上早已有先例。二、什麼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由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於1969年提出:
在一個階層式組織中,每個人會因其在現職的優異表現而升遷,直到他被升到一個無法勝任的職位為止。
換句話說,技術高手可能升為主管卻不擅長管理,出色業務升為區經理可能不擅長資源分配。這個問題在企業界與歷史人物中同樣存在,諸葛亮就是典型案例。
三、幕僚天才 vs. 行政領袖:諸葛亮的角色轉變
諸葛亮初出茅廬,以神機妙算聞名。《隆中對》中,他規劃三分天下,輔佐劉備奪取益州與漢中,是幕後最大功臣。
劉備過世後,蜀漢幼主劉禪尚幼,諸葛亮成為實際掌政的「丞相」,角色從幕僚轉為最高領導者(相當於現代 CEO)。他不僅出謀劃策,還要管國政、財政、軍事、外交、人事——問題開始浮現。
四、彼得原理在諸葛亮身上的三大領導困境
1. 事必躬親、過度集權
《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反映對組織不信任,導致大事小事親力親為。短期有效,但長期會壓抑團隊成長,組織過度依賴單一領導者。
2. 人才培育與任用失敗
諸葛亮雖有魏延、姜維輔佐,但中階幹部體系不完整。馬謖街亭失敗、魏延權力受壓,顯示出用人判斷盲點。優秀謀士升任 CEO 後,反而失去授權智慧。
3. 戰略保守、難以突破
六出祁山,每次出征都極度保守,戰果有限。幕僚時的優勢,在最高決策位階卻成為束縛,錯失戰略先機。
幕僚解題,領導人設題。幕僚追求正確答案,領導人必須接受模糊決策。
五、管理學延伸分析:好幕僚不等於好 CEO
一位優秀幕僚具備分析力與執行力,但領導人需要整合力與授權能力。理性、忠誠與智慧,未必能支撐組織運行。諸葛亮智慧與操守無庸置疑,但理想化風格在實際政治中力不從心。
六、歷史給企業的啟示
企業中天才工程師升技術長、事業部總經理,再升為 CEO,可能組織開始僵化。彼得原理提醒:「不要因擅長 A,就以為能勝任 B。」角色需與能力對應,而非忠誠或能力投射。
蜀漢後期政權幾乎靠諸葛亮苦撐,缺制度與團隊,違反現代管理中「系統化接班」、「去個人化經營」原則。
七、結語:歷史不是崇拜英雄,而是理解結構
諸葛亮仍是智慧與忠誠象徵,但從現代管理學角度看,蜀漢失敗與角色轉變提供警示:
- 角色適配比單一能力重要
- 系統化管理比個人英雄更可靠
- 授權與團隊建設是領導核心
不是每個幕僚都能當好 CEO,但每個 CEO 都需要懂得授權與組織運作。
歷史與企業管理皆是如此:智慧、忠誠與能力固然重要,但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才是成功長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