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讀到那一句「你每天都有練拳嗎?」的時候,我立刻意識到是非提問的重要性。這句話不是什麼特別精妙的語句,但就是因為簡單到無法逃避,才直擊內心,讓你必須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
工作場合最明顯。大多數人把工作看成是交換條件:完成任務,換取薪水。主管如果提出額外的要求,那當然應該要加薪。這種想法很合理,也很正常,畢竟做越多就該拿越多。
但我在《執行長日記》裡看到的,卻不是「合理」的問題,而是一種近乎偏執的自我要求。不是為了交差,而是為了對自己有個交代;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而是為了不要讓自己失望。
這就讓我重新思考,「自我要求」到底是什麼?對大部分人來說,它只是一個選擇——今天要不要吃健康點?要不要運動一下?要不要多讀點書?但對作者而言,這些根本不是選擇,而是對自己的承諾,是和理想中的自己立下的誓言。你可能一邊懷疑這一切到底有沒有意義,但你依然選擇不辜負自己。
這種自我承諾之所以很少見,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沒有這方面的訓練。我們學會了服從規則、完成任務、取得分數,卻沒有人告訴我們該去思考:「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於是,我們的努力變成是為了績效、學習是為了工作、堅持只是為了不被責備。這些外在的理由,根本撐不了多久,因為這都不是為了自己。
日子久了,我們開始懷疑自己。學這麼多真的有用嗎?努力真的會改變什麼嗎?最後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從來沒真的想過要變成什麼樣子,只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假裝還沒放棄。
這段話令人驚艷的地方,並不是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逼你面對一個殘酷的問題:「你說你想變成那個樣子的人,但你今天的行為,真的符合那個形象嗎?」這種是非題,沒有給你迴旋空間,也沒有給你藉口。如果答案是「否」,那看似小事,但其實就是一件大事。
真正的自我承諾從來不是高調地講出來,而是在每天的日常裡,默默地把它實踐出來。你可以每天只做一點點,但你不能完全放棄;你可以感覺疲倦,也可以稍作停頓,但你不能總用「之後再說」來騙自己。
當然,這並不是要我們變成工作狂或是對自己特別苛刻。真正的自律,其實是一條清楚的底線:有些事情你可以原諒別人,但你不能原諒自己。不是為了證明給誰看,而是你明白,你想成為的那個人,每天都需要你再多撐一下,哪怕只是多看一頁書、多停頓一下、多勇敢一次。
人可以失敗,但我們不應該習慣背叛自己。這是《執行長日記》帶給我最深刻的一堂課,也是我希望自己時常想起的一個問題:當沒有人看見、沒有人鼓勵、沒有人逼你時,你還會願意去做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願意,那就代表你開始懂得尊重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起點。從這個起點開始,無論結果如何,你都已經贏了,因為你至少沒有放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