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作的世界裡,痛,是自選的。
每一次公開發表、每一次自我揭露,都是一次冒險,但我們甘之如飴,因為這一切與我們的存在有關。創作,是自我的延伸;切膚之痛,是我們選擇活著的一種方式。
但在職場中,痛卻是另一回事。
它不是創造,而是消耗;不是選擇,而是命令;不是為了充盈自我,而只是為了餬口飯吃。
所以你會看到那些人,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清楚——努力未必換得回報。
他們不是不願意學習,而是知道學了也只是少被責備一點、多完成幾個 KPI,僅此而已。
對於平凡的我們來說,努力除了疲憊與挫折之外,究竟還能換來什麼?
在學生時代,我們尚願努力,是因為還有父母的目光、分數的評比、社會的期待。
我們知道有人在看,也知道努力至少「被看見」。
可出了社會,平凡的我們就此淹沒在人潮裡。
沒人期待你變強,沒人關心你學什麼。只要你別犯錯、不惹事、不拖累別人——你就能安穩地撐過每一天。
那麼,在沒有人看、沒有人逼的情況下——你還會學習嗎?你還會對自己提出要求嗎?
大多數人不會。他們轉向逃避,轉向放空,轉向下班後的娛樂與小確幸。
這些東西並不壞,甚至是讓人撐下去的重要支撐。
只是時間一長,你會發現:日子越過越輕鬆,心卻越來越沉重。
你的人生,正在空轉。
因為你不是不努力,而是不知道努力還有沒有意義;
不是不想變好,而是不再相信變好能換來什麼。
於是你說:「我知道我該改變,但我現在還沒準備好。」
然後就這樣——一年,三年,五年,什麼都沒發生。
但真的沒有準備好嗎?還是我們太習慣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到來的起點?
《反脆弱》的作者塔雷伯說過,真正有價值的選擇,是「下檔有限、上檔無限」的——也就是最壞情況不過如此,而最好情況卻可能完全改變你。
你選擇多讀一點書、多練一點技能、多嘗試一次改變,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浪費一點時間,覺得自己很蠢,頂多沒人看見。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你變強了、你被看見了、你有了選擇權。
你開始成為那個不再只能等待機會的人,而是能創造機會的人。
這就是切膚之痛的真正意義——不是為了證明你有多苦,而是為了證明你還沒放棄自己。
就算只是自我安慰,那又如何?
有時候,能讓人撐下去的,不過就是那一點點沒人懂的執著。
因為世界終究會為那些持續準備的人,開一扇門。
它可能開得晚、開得小,但——它只為還沒放棄的人開。
當然,前提是,你得發現它打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