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摘要自「熬夜的便當」podcast 並使用 Claude.ai 整理:
- 婁燁,《頤和園》(2006)
- 婁燁,《蘇州河》(1999)
- 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2021)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Paweł Aleksander Pawlikowski),《沒有煙硝的愛情(Zimna wojna)》(2018)
- 中島哲也,《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2006)

89年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場學生跟政府之間做得不太好的性愛。
婁燁導演對於六四事件曾下了這樣的註解,那種激情、衝動、混亂,還有最後的挫敗感,也貫穿了電影《頤和園》的核心,無論是角色之間的關係,抑或是角色處理事件後的創傷。
《頤和園》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一整個世代的失落與創傷。透過女主角余虹的眼睛,婁燁為我們重現了1987–1989年那個充滿理想與幻滅的時代。
理想年代的最後回光
電影從1987年開始,那時的北京大學校園瀰漫著自由討論的氛圍。不像我在疫情前在北京後海酒吧街體驗到的景象,舞臺上的歌手直播唱抖音歌,電影裡的酒吧舞臺是朗讀詩的人;臺下有人討論過於學院氣的話題,問運動該保護誰 — — 農民、知識分子,還是自己的家人?
電影呈現的大學宿舍是一個幾乎沒有人管得了你的地方。亂糟糟甚至可說骯髒的學生宿舍,像是二十四小時不歇業的酒吧,有酒有菸,也有各種社團活動、談戀愛、討論任何感興趣的事情。那是一個年輕、無所畏懼的氣氛。
這些場景在今天看來幾乎像平行世界的中國。
愉快的大學時光接續到了關鍵的1989年。在真實世界中,4月15日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臟病去世。胡耀邦是黨內少有的開明派,支持政治改革,對學生運動態度寬容,也積極平反文革冤案。但1987年他被指責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打擊不力,被迫辭去總書記職務。
胡耀邦去世後,學生們自發到天安門廣場悼念,很快演變成要求政治改革、反腐敗、新聞自由的大規模示威。運動從北京蔓延到全國,5月13日學生還發起絕食。5月20日政府宣布北京戒嚴,最後在6月3日晚到4日凌晨,軍隊開始清場,與學生市民發生激烈衝突。
這個歷史背景解釋了為什麼電影中的年輕人會有理想破滅的感覺,為什麼他們後來的人生軌跡如此不同。在余虹的視角下,整場學生運動有點像是追著周偉跑 — — 她跟著他跳上卡車,一起經歷了那個充滿希望的時刻,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創傷。
愛情與政治的複雜隱喻
電影表層的主線情節是余虹與周偉的愛情故事。余虹考上北京的大學前,與青梅竹馬曉君在鐵路旁第一次做愛,從此染上抽菸的習慣。這個細節很重要 — — 似乎每一段關係都會在余虹身上留下印記,改變、融入成為他的某個部分。
在大學裡,余虹認識了周偉,兩人開始了漫長的相愛相殺過程。周偉在學生群體中是類似領導者的角色,當學生運動爆發時,余虹跟著他跳上卡車,前往天安門廣場。但在那個充滿希望的激情過後,余虹的閨蜜李緹與周偉上床,背叛了他。
這個背叛發生在六四事件的高潮期,不是偶然。婁燁透過這種安排暗示,個人感情的破裂與政治理想的幻滅是同步發生的。原本單純美好的一切 — — 友誼、愛情、理想 — — 都在那個歷史關鍵點上支離破碎。
事件過後,余虹輟學回家,輾轉去了武漢等大城市工作。某次余虹與一名欣慕他的郵差小弟發生關係,那時的他有段話外音提到:每一次跟這些男生做愛都是想要讓這些人理解他的善良。
我覺得這個「善良」背後有著更深層的意涵。女性在關係裡面,常常會有一種讓這些人的經歷經歷過了自己一次,瓦解、融入後成為自己新的一部分。余虹要讓人理解的善良,其實是一種在當下願意包容、願意接納的狀態。雖然這場性關係過後,她們可能依舊不是什麼關係,但在這場關係裡面,她每一次都是切切實實地去接納、去接受這個人,接納當下的樣子。
這不完全是主動與被動的區別,而是女性用這種方式、這種方法,想辦法成為融化進對方心中的一種養分。這種現象在很多電影作品中都能看到類似的軌跡,背後反映的是女性在動盪時代中,試圖透過最私密的連結,在破碎的世界中尋找理解、溫暖與歸屬感的努力。
這讓人想到中島哲也《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2006)中的女主角松子,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愛上錯誤的人,所有的波折與痛苦,其實都只是想要重塑一個關鍵性的場面 — — 父親對他微笑。
松子一而再再而三愛上錯誤的人,為的是重塑父親對她笑這個關鍵場面。余虹雖然不像松子那麼聖母,甚至在感情方面算是個「壞女生」,但在相信愛情、追求愛情這件事上,他們都有同樣的執迷不悟,反覆地讓同一種情節在自己身上發生,想找回某種曾經的理想、快樂。
對余虹來說,那個理想或許就是1987年與周偉在頤和園的湖面上划船,兩人沒有做愛的激情,只有平靜的夕陽風景,大片的湖將兩人隔絕在世界之外。
嚐到自由才知無處可逃
至於周偉和李緹則逃到柏林,見證了柏林圍牆的倒塌,對這些受創的學生來說,柏林像是個避難所。但在那個自由的國度,他們反而感到更深的失落。
有一幕場景是周偉回中國前的送行party,周偉與一名來自俄國的女生離開公寓,到空曠的廣場抽菸。周偉問,華沙狀況怎樣,女生說還好吧;女生問北京怎樣,周偉也說還好吧。這種輕描淡寫背後,是離開正在經歷巨變故鄉的罪惡感和無奈。你人在國外,但對過去發生的事永遠懷著愧疚,一直提心吊膽。
無論逃到哪裡,所有人都被困在1987年。他們永遠走不出那個大學生活的陰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真正重新開始。電影引用了卡夫卡的名言:
「戰爭中你流盡鮮血,和平中你寸步難行。」
這句話精準概括了那一代人的處境。在「戰爭」(學運)中,人們付出巨大代價,覺得自己受傷受夠了;但一旦恢復「和平」,卻發現很多事都做不了。
李緹和周偉即使逃到德國也寸步難行;余虹雖然想在迅速轉變的中國找到生存空間,但仍永遠卡在那個時代。他依舊像個1987年的大學生,對愛情、對理想還有很多發展性的想像,但就是無法在新的未來中有所突破。
最後,李緹選擇了自殺。在柏林這個自由的地方,他坐在頂樓邊緣,似乎在質問周偉:我們真的有辦法回到那個樣子嗎?你終究還是忘不了余虹吧?他的死,是對和平時代寸步難行的最絕望回應。
激情消退之後的愛情與自由
這種用愛情的激情,連結在禁閉的時代追尋自由的主題,以及愛情關係中的背叛、仇恨、相愛相殺,讓人想到許多其他作品。如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三角關係,時空背景也是發生日本全共鬥學運時期,充滿對未來的迷失。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是在講布拉格之春背景下的三角戀情,以及2018年波蘭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Paweł Aleksander Pawlikowski的《沒有煙硝的愛情(Zimna wojna)》(2018),改編自導演父母在冷戰時期想逃往西方的真實經歷。這些作品都處理著相似的主題: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就像愛情燃起激情之火,有令人著迷的一面,但隨著激情消退也有令人受挫與折磨的一面。
最美好的時光與永遠的告別
電影中最美的一幕,是余虹和周偉在湖面上划船。沒有任何性愛,兩人安靜地聊天,看著周圍風景。那幾乎是他們愛情最美好的模樣 — — 靜止的、平和的、純粹的。對比片中其他愛情場面總是在追趕、在衝動,這一刻顯得格外珍貴。
但余虹在那時就隱約知道,這樣美好的狀態不可能維持。果然,後來的一切都證明了她的預感。
最後,周偉回國後與余虹再次見面,兩人一起看著海景,幾乎什麼話都沒說。他們去了房間,瀰漫著到底誰該背叛誰的緊張氣氛。但最終的答案是:與其說背叛彼此,不如說他們發現不管如何想念對方,都不可能回到六四之前的樣子。
這個結尾致敬了楚浮《四百擊》的海邊場景,但比楚浮更加絕望。那個在湖面上的純真年代已經永遠成為過去,海邊的重逢注定是一場告別。
導演婁燁的虛構紀實能力
導演婁燁有「地下導演」的稱號,因為他大多數的電影不會通過審查。從前一部電影《蘇州河》(1999)以來,因未過中國審查就參加外國影展而被廣電總局禁止上映,並被處罰兩年內禁拍電影。到了2006年《頤和園》送審,當局以畫質太差為理由,拒絕審查。後來電影獲選坎城影展競賽影片,婁燁再次因未送審就參展的理由,被處罰五年內近拍影片。
關於審查問題,婁燁說過:「實際上,在中國工作的每一個導演每一部影片都或多或少有審查的麻煩,我只是其中之一,只是可能大多數人不說。但審查麻煩是事實,也沒有什麼不可以說的。」
看婁燁的電影,常會看到魔幻、極不寫實的發展,卻又善於捕捉到城市與人們極寫實的一面,好比蘇州河的河流傳美人魚的傳說,也包容了都是的排泄物、垃圾與屍體,好比中國版的恆河。在《一部未完成的電影》(2021)更是在電影裡放進真實世界的社群影片,記錄疫情期間封鎖的中國,於是正如標題所言,一部電影永遠無法作為一部完成的電影。
他經常使用手持攝影、晃動鏡頭、自然光源等紀錄片式語言,追求真實感。
他在訪談中提到,拍攝《頤和園》期間他就對自己說:「拍吧,不然就忘了。」
《頤和園》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不是純粹的歷史記錄片,而是「虛構的紀實作品」。婁燁將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透過余虹這個角色的個人經歷呈現出來。
電影結尾寫道:「無論自由相愛與否,人人死而平等,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終結,憧憬光明,就不會畏懼黑暗。」這既是對六四事件的致敬,也是對所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的安慰。
在這個特殊的紀念日裡,重溫《頤和園》提醒我們:有些記憶不應該被遺忘,有些創傷需要被理解,有些理想值得被紀念。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要保持對光明的憧憬。
若喜歡以上的分享,別忘了拍手鼓勵,並且追蹤我的 podcast、YouTube 頻道「熬夜的便當(Ben & Don)」!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benanddon
◢ Apple Podcast: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熬夜的便當/id1743465948
◢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show/0wHqcJ23d1Uwp8PmtJTjm3
◢ KKbox:https://podcast.kkbox.com/channel/PY5_iYWYS3BeBVLCAb
◢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bendon
我是歷史小說作家,便當(Ben & Don,aka. 班與唐),一九九三年生,著有歷史小說《食肉的土丘》、《安雅之地》,合著《文學關鍵詞100》等。寫小說之餘經營YouTube頻道「熬夜的便當(Be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