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摘要自「熬夜的便當」podcast 並使用 Claude 整理:
本集討論到的作品:
《諾曼第大空降》(2001年,HBO)《太平洋戰爭》(2010年,HBO)
《空戰群英》(2024年,Apple TV)

最近訂閱了 HBO MAX 和 Apple TV,體驗到什麼叫「串流自由」。趁著五月歐戰勝利紀念日,決定重溫這三部經典的二戰影集。雖然我比較喜歡稱之為「戰爭結束紀念日」,因為無論哪一方,人民的傷亡都是慘重的。
這三部作品構成了好萊塢最具代表性的二戰三部曲,總預算超過 7 億美元,分別從陸軍空降部隊、海軍陸戰隊、空軍轟炸機的角度,呈現二戰的不同面貌。
三部曲的製作脈絡
《諾曼第大空降》在 2001 年製作時,預算高達 1.25 億美元。在那個特效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他們採用真槍實彈的方式拍攝,需要對演員進行大量特訓。這部作品想要記錄老兵們的記憶,每集前半段都有真實老兵的訪談,直到最後一集才知道哪位老兵對應哪個角色。
十年後的《太平洋戰爭》預算更高,達到 2.17 億美元,但口碑卻沒有達到同樣的成功。再過十年,《空戰群英》轉到 Apple TV 播出,預算約 2.5–3 億美元,但不知為何沒有繼續與 HBO 合作。
個人推薦順序與理由
我最喜歡的順序是:《諾曼第大空降》>《太平洋戰爭》>《空戰群英》。
《諾曼第大空降》是我的首選,因為它在人性道德掙扎方面做得最好。我比較喜歡看戰爭如何把人性推到極限,在那個極限下角色會做什麼選擇。這部作品的敘事最清楚,最能讓人深刻感受每個角色的內心想法。
《太平洋戰爭》排第二,是三部作品中調性最黑暗、最慘重、最血腥的一部。它講的故事太悲慘了,整個就是地獄,屍體與爛泥攪和在一起。但正是這種極端,讓你體驗到每一次登島雖然美軍都勝利,但代價真的很慘重。
《空戰群英》雖然空戰畫面很美,但敘事上比較像傳統好萊塢描述戰爭的套路,少了讓人深層思考的部分。
經典戰役的史詩呈現
諾曼第大空降的關鍵戰役
從D-Day諾曼第登陸開始,Easy Company經歷了多場關鍵戰役。1944年9月的市場花園行動中,他們必須在城鎮裡與德軍進行危險的槍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44年12月的巴斯托涅圍攻戰,他們在比利時遭遇嚴峻的冬天,死守在寒冷的樹林中,冷到尿尿都會結冰,物資極度缺乏,德軍還不時用砲擊伺候,直到巴頓將軍來解圍。
太平洋戰爭的地獄景象
太平洋戰場的殘酷程度遠超想像。1942年8月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是美軍第一次登島反攻,一開始登陸很順利,但日軍不斷嘗試奪回,夜戰中美軍瘋狂開機關槍,到天亮時日軍屍體堆得非常高。
1944年9月的貝里琉島戰役更是地獄。這座小島本來預計三天攻下,實際上變成血肉磨坊。島上有很多洞窟和地道,日軍利用地形優勢,美軍必須穿越空曠的飛行場,等於成為活靶子。Eugene在這裡接受了戰爭的洗禮,才知道真正的戰爭就是生與死的較量。
沖繩島戰役打了82天,是太平洋戰爭最慘烈的一戰,對日美雙方都是至關重要,兩方損失都非常慘重。
太平洋戰爭的獨特調性:極端環境下的人性試煉
《太平洋戰爭》之所以令人難忘,在於它毫不掩飾地呈現了戰爭最黑暗的一面。血肉與爛泥攪和在一起,士兵在雨林中精神崩潰甚至自殺,在極端環境下你也分不清什麼是道德什麼是不道德。
這種極端不僅體現在物理環境上,更體現在心理層面。由於島嶼地形複雜,日軍會突然從洞窟衝出來,或利用島民進行自殺式攻擊,使得美軍變得極度多疑,看到誰都要殺。連哭泣的嬰兒都可能是陷阱,這種環境已經把戰場推到了非常極端的狀況。
Eugene角色塑造的成功之處
完整的角色弧線
Eugene Sledge是整部作品中最成功的角色塑造,因為他的角色弧線非常完整。一開始他是「too young to naive」的代表,很想上戰場但被醫生父親阻止。他父親治療過一戰士兵,知道戰爭對人的消耗有多嚴重。
當Eugene實際到達戰場後,他馬上學會如何適應嚴苛環境。面對的不再是為國家爭取榮譽,而是純粹的生死問題 — — 如何躲過身邊飛過的炮彈,如何在明知是機率問題的情況下還能往前衝。
從善良到殘忍的轉變
最令人心痛的是Eugene的道德淪陷過程。一開始他還會阻止同袍Sheldon敲日軍的金牙,維持著某種善良。但隨著戰況越來越悲慘,死的人越來越多,他慢慢變得比原本就狠毒的Sheldon還要殘忍。
關鍵的拯救時刻
最精彩的是角色關係的反轉。在沖繩島上,當Eugene想要去敲日軍屍體的金牙發洩憤怒時,反而是Sheldon阻止了他,說「醫生不建議你這麼做,因為這些日軍很髒,裡面有很多細菌。」雖然是個藉口,但Sheldon想要救這個Eugene,把他的理智線拉了回來。
在戰場上,弟兄就是你擁有的一切,你最後能依靠的對象。這種在極端環境下互相拯救的情誼,比單純的兄弟情更有深度。
戰後創傷的真實呈現
Eugene回到美國後的適應困難也拍得很好。他沒有大學畢業就去當兵,回來後必須找工作或重新就學。面試時櫃檯小姐問他在軍隊學了什麼可以用上的技能,問了一輪都沒有,他只好憤怒地說:「我很擅長殺日本人。」然後摔門而去。
這句話道盡了戰爭的荒謬 — — 他被訓練成殺人機器,但這個技能在和平社會毫無用處,反而讓他覺得一無是處。
改編素材的深度挖掘
這三部作品都基於真實的回憶錄改編。《諾曼第大空降》改編自史學家Stephen Ambrose的作品,聚焦於Easy Company這個空降部隊。
《太平洋戰爭》更特別,採用了三個不同的回憶錄:
- Robert Leckie:一個很文學的角色,在劇中呈現叛逆個性,不愛守軍規,會寫詩給鄰居正妹但從不寄出,後來當上記者,寫了《我的鋼盔枕頭》
- Eugene Sledge:完整的角色弧線代表,最後成為生物學教授,寫了《與老兵同行》
- John Basilone:在瓜達康納爾島立下大功被召回美國賣國債,但他覺得愧對弟兄,堅持回到戰場,最終死於硫磺島戰役
《空戰群英》則改編自Donald Miller的《與納粹德國作戰的美國轟炸機飛行員》,聚焦第100轟炸大隊,他們有個稱號叫「Bloody Hundreds」,因為死傷率實在太高。
回憶錄雖然在歷史準確性上可能有些出入,但它保留了個人主觀的部分,這恰恰是我們需要被認識的。沒有主觀成分的話,我們為什麼要經驗和記憶這些事情?
最難忘的片段分析
《諾曼第大空降》第二集:Easy Company摧毀德軍炮台的行動,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戰術示範。每個人的分工、路線規劃、互相配合,細節拍得非常好。
第九集的尼克森上尉:一個酗酒的軍官在德國小鎮闖進民宅偷酒,被德國女主人道德譴責的眼神盯著。後來在集中營又遇到同一位女士,但這次她低下頭假裝沒看到。這兩幕隱含了很多可以思考的部分 — — 作為勝利者的美國人,在德國小鎮做了哪些事情?
《太平洋戰爭》Eugene的轉變:從想要阻止同袍敲日軍金牙的善良青年,到後來比任何人都殘忍。但同袍Sheldon反而在關鍵時刻拉住了他,阻止他徹底墮落。這種角色關係的反轉很有深度。
戰爭記憶的多重層次
我參與了臺史博《觀・臺灣》雜誌「二戰漂流」企劃,藉由這個機會爬梳了台籍日本兵的故事。他們四散各地,參與了瓜達康納爾島、拉包爾等戰役,但在很多紀念碑上你看不到台灣人的名字。
這些故事交織在一起會是很龐大的畫面。我們從美軍視角了解越多,就越有機會拍出屬於台灣版本的視角。《聽海湧》已經做了不錯的示範,雖然有學者反映叢林細節不到位,但這是一個嘗試。
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作品?
看這些作品,我們追求的不是完全的歷史正確,而是沉浸感。我們要做的不是歷史考究,而是如何讓人們理解一個不熟悉的時代,讓你確實有那樣的經驗。我們要做的是這個幻覺。
《太平洋戰爭》最後 Eugene 回到美國後的無力感拍得很好 — — 他被訓練成殺人機器,但一下子又被丟回一個無法殺人的和平社會,反而讓他覺得一無是處。面試時只能憤怒地說:「我很擅長殺日本人。」
這就是戰爭的代價 — — 不只是戰場上的死傷,還有那些活著回來的人如何重新適應社會。
若喜歡以上的分享,別忘了拍手鼓勵,並且追蹤我的 podcast、YouTube 頻道「熬夜的便當(Ben & Don)」!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benanddon
◢ Apple Podcast: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熬夜的便當/id1743465948
◢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show/0wHqcJ23d1Uwp8PmtJTjm3
◢ KKbox:https://podcast.kkbox.com/channel/PY5_iYWYS3BeBVLCAb
◢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bendon
我是歷史小說作家,便當(Ben & Don,aka. 班與唐),一九九三年生,著有歷史小說《食肉的土丘》、《安雅之地》,合著《文學關鍵詞100》等。寫小說之餘經營YouTube頻道「熬夜的便當(Be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