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失敗:從成功偏差到科研文化轉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失敗,是知識建構的一部分

「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湯馬斯·愛迪生。

這句話或許你耳熟能詳,卻也曾被視為「成功者的辯解」。

然而在現代科學的演進中,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若只有成功被記錄、被發表、被資助,那麼整個知識體系就會在看不見的偏差中失衡。

這現象稱為「成功偏差(success bias)」或「出版偏誤(publication bias)」。

接下來,將從愛迪生的實驗哲學出發,連結當代研究文化、心理韌性訓練與科研制度轉向,

探討:我們是否準備好,誠實地擁抱錯誤?

一、什麼是「成功偏差」?當只有漂亮數據能見人時……

在學術界,「發表」幾乎等於研究的生命線。但根據 Dirnagl & Lauritzen(2010)[1]、以及 Johnson & Dickersin(2007)[2] 的研究,科學期刊大多偏好「陽性結果」,失敗或無顯著差異的研究難以刊登,導致學術資料庫中的成果嚴重傾斜。

這種傾斜不僅影響文獻綜述與系統性回顧的準確性,也會讓研究者誤以為某些路徑行得通、而重複投入錯誤方向,浪費經費與資源(Morin et al., 2012)[3]。

二、心理韌性與研究型心態:與錯誤共處的能力

面對錯誤與失敗,我們的心理反應至關重要。

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所提出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強調,錯誤是成長的機會,不是個人價值的否定。這樣的觀念也正是「研究型思維(research mindset)」的核心:不是追求完美結果,而是將每次實驗視為資料與學習的來源。

這與心理韌性(resilience)息息相關。研究者在不確定性中維持信念與自我調節,並能從錯誤中快速回彈,才是長遠探索的關鍵。

三、當制度只獎勵成功,誰來記錄錯誤?

目前多數研究資助與升等制度,仍依賴「成功KPI」導向。

若只看impact factor、論文數與專利件數,誰還敢承認:「我做了一年,什麼也沒做出來」?

但一些制度開始嘗試改變:

- PLOS ONE、eLife 等期刊鼓勵發表無顯著差異或負結果。

- Journal of Negative Results in Biomedicine 專刊登失敗與中止研究。

- 許多歐美學者開始撰寫「失敗履歷(Failure CV)」,鼓勵公開未錄取、失敗經驗。

- 社群發起 #ShareYourRejections、#FailureFriday 等標籤行動,重建科學研究中的誠實文化。

四、從錯誤走向發現:那些化失敗為契機的例子

  1. 愛迪生與電燈泡:據說他在實驗電燈的過程中,嘗試了超過1000種不成功的燈絲材料。這些「失敗」讓他逐步縮小範圍,最終找到最佳方案,也建立了一種以錯誤為素材的實驗方法。
  2. MRI 的發明人 Paul Lauterbur:他最初將核磁影像概念投稿至《Nature》時被拒,編輯回覆「這沒什麼用」。他堅持推進技術,最終獲得諾貝爾獎。
  3. SpaceX 的火箭爆炸影片合集:馬斯克團隊從不遮掩發射失敗,反而剪成集錦教育觀眾與團隊,明白「每一次爆炸都縮短了成功的距離」。
  4. 蜜粉蛾演化實驗再檢驗:原始實驗被質疑造假,但後續的多次重驗證與方法學改善,使演化科學更趨嚴謹。

五、我們需要怎樣的科研文化?

失敗不是恥辱,而是探索者的足跡。

要真正促進知識進步,除了結果,我們更應珍視過程的透明與誠實。這包括記錄錯誤、擁抱未知、公開不如預期的發現。

當我們拒絕成功偏差,不只是還原事實,更是向未來的研究者說:你不孤單,你的每一次錯誤,都有人走過,也有人學會感謝它。

參考資料:

[1] Dirnagl, U., & Lauritzen, M. (2010). Fighting publication bias: introducing the Negative Results section. _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_, 30(7), 1263–1264.

[2] Dickersin, K., & Chalmers, I. (2007). Recognizing, investigating and dealing with incomplete and biased reporting of clinical research: from Francis Bacon to the WHO. _J R Soc Med_, 100(12), 554–558.

[3] Morin, K., Rakatansky, H., Riddick Jr, F. A., et al. (2012). Manag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the conduct of clinical trials. _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_, 206(4), 291–295.

[4] Wellcome Trust. "Sharing negative results helps science move forward." Retrieved from: (https://wellcome.org/)

[5] Journal of Negative Results in Biomedicine: https://jnrbm.biomedcentra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喜鵲的資料星圖
1會員
30內容數
🧪 醫事檢驗師出身的我,在日常中用喜鵲的眼睛觀察世界。 喜歡拆解複雜概念,也熱愛在不同領域中搭橋鋪路, 讓知識不再高冷,而是成為日常裡可親可用的素材。 主題包含: ☁️ 雲象觀察與氣象趣味 🩺 醫學與中醫的身心知識 🧠 心理成長與人際對話 🔬 日常裡的科學邏輯與反直覺發現
喜鵲的資料星圖的其他內容
2025/05/25
探險活寶中魔法的真諦並非奇幻設定,而是角色情緒、創傷與內心掙扎的投射。文章分析Magic Man、Betty等角色,闡述魔法的三要素:情緒化、神祕與危險,並探討如何與自身情緒共處,將其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2025/05/25
探險活寶中魔法的真諦並非奇幻設定,而是角色情緒、創傷與內心掙扎的投射。文章分析Magic Man、Betty等角色,闡述魔法的三要素:情緒化、神祕與危險,並探討如何與自身情緒共處,將其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2025/05/25
本文探討漫威宇宙超級士兵血清和鋼之鍊金術師賢者之石的設定,分析其背後關於力量、犧牲與人性的深層焦慮。透過美國隊長、冬兵、紅骷髏、金布拉德雷等角色,以及心理學的「陰影整合」概念,探討為什麼「被選中的人」總不快樂,以及現代觀眾為何偏愛這些不完美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5/25
本文探討漫威宇宙超級士兵血清和鋼之鍊金術師賢者之石的設定,分析其背後關於力量、犧牲與人性的深層焦慮。透過美國隊長、冬兵、紅骷髏、金布拉德雷等角色,以及心理學的「陰影整合」概念,探討為什麼「被選中的人」總不快樂,以及現代觀眾為何偏愛這些不完美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5/25
本文探討電影中反派角色語言設定的文化意涵,從冷戰時期的「紅色威脅」到多元宇宙時代的灰階角色與心理創傷敘事,說明觀眾對角色心理層次期待的轉變,以及敘事手法如何反映社會與心理的變遷。
Thumbnail
2025/05/25
本文探討電影中反派角色語言設定的文化意涵,從冷戰時期的「紅色威脅」到多元宇宙時代的灰階角色與心理創傷敘事,說明觀眾對角色心理層次期待的轉變,以及敘事手法如何反映社會與心理的變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一生中有被開發的個人潛能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更低,科技越發達越趨文明的現代,貧富差距變大,人有無被開發潛能的差距也變大,這拉鋸加大的主因,都來自於那個“文明症”。
Thumbnail
人一生中有被開發的個人潛能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更低,科技越發達越趨文明的現代,貧富差距變大,人有無被開發潛能的差距也變大,這拉鋸加大的主因,都來自於那個“文明症”。
Thumbnail
誰的歷史痕跡被竄改越多就越容易被控制,這些話你應該讓它左進右出。
Thumbnail
誰的歷史痕跡被竄改越多就越容易被控制,這些話你應該讓它左進右出。
Thumbnail
本文透過愛瑞克的分享,探討如何發現和實現自我,內向者如何擴展人脈,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善良、應對科技變化,並建立穩定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幫助我們在追求夢想的同時,找到內心的穩定與滿足。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透過分享與連結建立歸屬感,實現內在成就。
Thumbnail
本文透過愛瑞克的分享,探討如何發現和實現自我,內向者如何擴展人脈,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善良、應對科技變化,並建立穩定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幫助我們在追求夢想的同時,找到內心的穩定與滿足。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透過分享與連結建立歸屬感,實現內在成就。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陷入一種「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焦慮漩渦。文章提到當我們過度追求這些數字時,可能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陷入一種「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焦慮漩渦。文章提到當我們過度追求這些數字時,可能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
Thumbnail
人類是真的很有事,擁有聰明大腦的我們常常做出一些愚蠢的選擇,偏偏人類擅長遺忘好了傷疤忘了痛,歷史也因此不斷重演。
Thumbnail
人類是真的很有事,擁有聰明大腦的我們常常做出一些愚蠢的選擇,偏偏人類擅長遺忘好了傷疤忘了痛,歷史也因此不斷重演。
Thumbnail
《逆思維》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主要探討如何成為一名思考的科學家,透過重新思考、提醒自己認知的盲點,找出新的解決方法來解決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逆思維》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主要探討如何成為一名思考的科學家,透過重新思考、提醒自己認知的盲點,找出新的解決方法來解決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太刀川英輔提出的是一條透過觀察、思考、實驗,不斷往前的試錯過程,人類社會往往期待看起來一蹴可及的成功模板,但若將目光拉遠,一定會發現所謂的天才、奇蹟,背後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調適與改變,這些經驗並不是失敗,反而是創造的必經之路......
Thumbnail
太刀川英輔提出的是一條透過觀察、思考、實驗,不斷往前的試錯過程,人類社會往往期待看起來一蹴可及的成功模板,但若將目光拉遠,一定會發現所謂的天才、奇蹟,背後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調適與改變,這些經驗並不是失敗,反而是創造的必經之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