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看完《渺小一生》的人都會哭,但心情絕對好不到哪去。隨著劇情推進,你會感到開心、憤怒,甚至無力。
整體評價:4.25/5

文筆優美、氛圍感十足,暖心又令人心碎。我很喜歡《渺小一生》裡沒有過多著墨在愛情上,反而把重點放在陪伴與支持上。書中幾位角色的經歷與相處,也讓我重新思考了關於親情、友情、夢想和創傷等議題。
但必須承認,有兩點讓我差點讀不下去:
一是作者有時會在一些不太相關的事物上琢磨太多,導致我失去耐心;二是關於 Jude 的創傷描寫,不論是他內心那種反覆出現的自我厭惡,還是接連不斷的悲劇與自我傷害,都會讓我在心裡大喊:「好了,可以放過他了謝謝,我知道他已經夠慘,夠難受了」,有點 too much。
為什麼會看這本書
會讀這本書,是因為在 Reels 上看到一位女子在火車上讀到結尾時忍不住啜泣,SZA 甚至還有在底下留言,就讓我對這本書更充滿好奇,想說真的有這麼好哭嗎?我也想體驗看看,所以就買來讀了。
結果最後我一滴淚都沒有流。 請問是只有我這樣嗎?
書名 A Little Life 其實有出現在書中:
中譯版有個稍微可惜的地方:在原文中,書名 A Little Life 這三個字是有出現在正文裡。
那是在 Brother Luke 對年少的 Jude 說,希望他在發生關係時能表現出多一點熱忱
Second, he would try—as Brother Luke had once asked him—to show a little life, a little enthusiasm.
這個場景出現在中文版的:「這樣他就會像個積極的參與者,望這些技巧多少能去掩蓋他那缺乏的熱誠。」(p.628,不完全正確,去誠品翻的時候靠金魚腦記下來的)
我認為,書名其實是 Jude 後來人生階段的縮影。身邊的人都希望他能快樂、能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能放下那些痛苦的過去,但那樣的期待,對他來說只是別人眼中的理想,他從未覺得自己配得上那樣的生活。
閱讀心得分享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 Jude 情緒爆發、無理取鬧,變成 Rude 時,Harold 和 Julia 卻仍對他溫柔、耐心包容。在那一刻,他才真正體會到,原來被偏愛,是這種感覺。不需要刻意去假裝成為某種樣子,他可以哭鬧、可以犯錯,但父母依然會愛他,因為在他們眼裡,他就是那個特別的存在。
And he cries and cries, cries for everything he has been, for everything he might have been, for every old hurt, for every old happiness, cries for the shame and joy of finally getting to be a child, with all of a child's whims and wants and insecurities, for the privilege of behaving badly and being forgiven, for the luxury of tendernesses, of fondnesses, of being served a meal and being made to eat it, for the ability, at last, at last, of believing a parent's reassurances, of believing that to someone he is special despite all his mistakes and hatefulness, because of all his mistakes and hatefulness. (書中原文節錄)
對我來說,這大概是全書中最令人感動、也最令人心碎的段落。
因為一切都來得太遲了,在經歷那麼多無法抹滅的創傷與失去之後,這份感受來得太晚了,晚到再也改變不了任何事。
☞ 書籍資訊如下,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A Little Life 渺小一生|Hanya Yanagihara 柳原漢雅|文學小說|Double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