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把公司當成自己家!」
每次聽到這句話,我就想問:老闆,你確定嗎?你家也是這樣嗎?
什麼鬼「家」?我家可不是這樣!
我的家很溫暖,遇到困難時家人會一起動腦解決,做家事時大家主動分工。
但公司這個「家」?別鬧了!
- 出事了?先推員工出去頂罪
- 遇到問題?「你自己想辦法啊」
- 需要幫忙?「這不是我的工作」
- 辦公室髒亂?永遠是那幾個好心同事在收拾
如果這叫家,那我寧願做孤兒。
兩種「幸福企業」,同一種套路
我待過兩間不同規模的公司,劇本竟然一模一樣:
對外包裝:
- 「我們是最幸福的企業!員工就是家人!」
- 「把員工照顧好是我們的責任!」
- 「來我們公司就像回到家一樣溫暖!」
實際狀況:
- 部門工作分配?「反正就是要做完」
- 資源不夠?「想辦法生出來啊」
- 想提建議?「你是在質疑公司政策嗎?」
- 會議開不停?「大家要有共識嘛」
結果就是:好員工一個個被消磨殆盡,選擇離職。
公司立刻補新人,繼續這個循環。就像在釣魚一樣,釣到了就拼命消費,用完了再釣下一條。
最可怕的是,老闆還一臉無辜:「我們福利這麼好,為什麼都留不住人?難道是現在年輕人抗壓性太差?」
拜託,不是抗壓性差,是被你們消費到體無完膚好嗎!
認知差異大解析

老闆眼中的「好福利」
(只看表面,不看本質)
- 免費下午茶/零食區 → 「員工一定超愛!這樣才有家的感覺!」 (然後要你加班到晚上10點吃泡麵)
- 員工旅遊 → 「我們多有誠意!一年花這麼多錢辦旅遊!」 (旅遊那兩天的工作還是要補完)
- 辦公室裝潢 → 「工業風耶!植栽耶!咖啡機耶!多文青!」 (但座位擠到像沙丁魚罐頭)
- 生日蛋糕 → 「多溫馨啊!就像家人一樣!」 (生日當天還是要準時交報告)
- 彈性上班 → 「看我們多開明!不用打卡!」 (但責任制就是24小時待命的意思)
- 創業氛圍 → 「給你舞台發揮!自主管理!」 (翻譯:什麼都要你自己搞定,出事你負責)
員工眼中的「好福利」
(我們要的真的不多,但你們給的真的太少)
- 合理薪資 → 不要再說「我們是新創」,房租不會因為你是新創就便宜!
- 正常工時 → 下班就是下班,不要再傳Line問工作!週末是用來休息的!
- 遠端工作 → 省通勤時間,在家效率更高,為什麼一定要進辦公室裝忙?
- 真正的健康保險 → 不是只保意外險,心理諮商也很重要好嗎!
- 家庭友善制度 → 有小孩的同事不是罪人,育嬰假不是恩賜!
- 明確升遷管道 → 不要只會畫大餅,什麼時候升職?標準是什麼?說清楚!
- 被尊重 → 最基本的,不要把員工當免洗餐具!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老闆只想要「看起來像有在關心員工」,成本要低、效果要好、最好還能拿來宣傳。
員工只想要「真正被當人看待」,有合理報酬、正常生活、基本尊重。
就這樣,雙方永遠平行線,然後老闆還是會繼續困惑:「為什麼現在的員工都這麼難搞?」
親愛的老闆們,問題不是員工難搞,是你們真的不懂什麼叫「把員工當家人」。
你呢?你也遇過這種「家人」老闆嗎?
還是有真的像家人一樣的公司可以說出來讓我羨慕一下?
留言分享你的感想吧!
看完有共鳴的話,分享給你那些也在「大家庭」裡受苦的同事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