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一個雷包同事某一天終於做對一件事,你會有什麼想法?
小東是個比較散漫的人,平常做事常常出包、講錯話、搞不清楚狀況。雖然人很好相處也很願意幫忙,但要交代重要任務時就還是讓人提心吊膽。
但某天,他居然把一件事處理得又快又好,準時交件、零失誤,連主管都點頭稱讚。大家先是一陣靜默,接著心裡一驚:「他居然沒出錯?」
甚至有人半開玩笑說:「這是天要下紅雨了,有人偷偷幫他完成了吧?」。
而小禎剛好相反。
她是那種認真又可靠的同事,幾乎不會出錯,還常常幫別人收尾,堪稱部門的神隊友。
但這次,她卻搞砸了一個重要提案,還讓公司損失了一筆生意。大家錯愕不已,有人皺眉:「她怎麼可能犯這種錯?」也有人擔心地問:「是不是太累了?最近她不是都加班嗎?」
小東做對事像中樂透,小禎出錯像世界末日。
同樣是一次反常的表現,卻引來完全不同的反應。
我們真的用一樣的標準在看人嗎?
我們對每個人,其實早就有一份「人設」存在腦海中。這份人設決定了他們做「對」或「錯」時,我們怎麼反應。
簡單說:
雷包偶爾做好事:我們驚訝、調侃、甚至給掌聲
神隊友一旦失誤:我們震驚、懷疑,有時甚至苛責
這就是所謂的「預期落差」。人們不是單純在看行為,而是拿著對這個人的既定印象,在比對他這次有沒有符合期待。
心理學裡說,這叫「確認偏誤」

這是一種我們日常都會落入的認知陷阱——
只看見能證明自己觀點的證據,忽略掉其他的可能。
我們早就覺得小東不可靠,所以他表現好時,我們寧願相信是運氣。
我們太相信小禎不會出錯,所以當她失誤,我們無法接受。
有時候,表現本身並不被評價——人設才是標準。
你是不是也曾經:
- 努力完成工作,卻被說「你本來就很會」?
- 偶爾失手,卻被放大檢視:「你這樣不應該啊!」
其實很多時候,職場不是誰表現最好,而是誰的「人設」比較剛好。
我們無法避免有既定印象,但我們可以練習
每次評價別人時,先問問自己:
我是在看「這件事做得好不好」? 還是「這個人符不符合我對他的預期」?
畢竟,每個人都可能失誤,也都可能成長。
留給你的問題:
- 你身邊有沒有那種「一出錯就被放大」的神隊友?
- 有沒有那種「做對一次就全公司慶祝」的雷包?
- 還是……你自己曾是其中一方?
也許,我們都曾是那個「被人誤解」的人。
R.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