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水(下)
看完哲學與宗教的角度,轉向以科學來說「水」,詮釋上就會很不一樣。
例如: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組成(H₂O),其獨特的極性分子結構使得水分子間能形成強烈的氫鍵。
這種氫鍵賦予水許多非凡的物理特性,如:
●高比熱容:能大量吸收或釋放熱量,調節地球氣候與生物體溫。
●高表面張力:使水能在植物中向上輸送。
●固態密度小於液態:冰能浮於水面,保護水下生態免於凍結。
因為水的這些特性,使生命存在和地球環境穩定有了基礎。
水還是萬能溶劑,幾乎能溶解多數極性與離子化合物。
現代生物體的細胞內外皆以水為主要溶劑,維持細胞結構與生物功能。
水的化學活性在生物化學反應中不可或缺,例如:參與代謝反應(如水解)、作為反應介質調節酶(酵素)活性,水的自離解產生微量的H⁺和OH⁻,可維持生物體內的酸鹼平衡(pH值穩定)。
水也有利維持生物的生理機能,如動物的消化作用及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物質的作用,如血液中的血漿絕大部分都是水,有助於體內營養及氧的傳輸。
由於水可以透過蒸發而降低溫度,因此水對於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如動物的汗液及植物的蒸騰作用。
水也是被科學界公認為生命起源不可或缺的環境介質。
大部分學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現的。
科學界認為,早期地球海洋中水提供了理想的化學條件,使有機分子能穩定形成與自組裝。
水在地球生態與氣候系統中也是核心角色。
如水循環(蒸發、凝結、降水、徑流)是地球能量與物質流動的關鍵環節。
水能調節氣候,影響全球溫度與天氣模式。
大氣中的水汽能吸收地面輻射量的60%,再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返回地面,從而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水的比熱容很大,海洋和陸地水體在夏季能吸收和積累熱量,使氣溫不致過高;在冬季則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使氣溫不致過低。
水循環也支撐淡水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
全球水資源的分布與利用,直接影響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缺水的土壤便無法孕育生物,淡水更是灌溉與孕育陸地生物的必要元素,淡水的來源、節約、儲存、利用是全球的重要議題。
在科技研發前沿,水在納米科技、生物醫學、能源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例如:超純水在半導體製造業的應用、水合作用對蛋白質摺疊的影響,以及水作為綠色能源載體的潛力(如水分解產氫)。
其他還有藝術、文學、文化等方向的水之意涵,繼續列舉下去會沒完沒了。
但對於水的無所不在,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不可缺乏,是清涼自在,是神聖淨化的,是更高智慧的象徵,大致上,不分文化及領域,感受都是相同類似的。
不過,相較上述一致看好的印象,易經中的上水下水的坎為水卦(有一說叫習坎卦),則象徵一個陷阱接著一個陷阱,一個險阻接著一個險阻,一個險難接著一個險難,大水氾濫,災難重重,縷遭坎坷。
《說文》中說:“坎,陷也。”可見坎的本義是指坑與穴。
上卦的坎可代表天上的水,即雨、露、霜、雪、雲、霧等,也代表外面來的災難;下卦的坎可代表地中的水,即河、海、泉、湖、泊等,也代表內部引發的災難。
總之坎為水卦是內憂外患,險難不絕。
若在列排易經六十四卦中與水有關聯的剩下十四卦,就會發現,跟水有關的卦,水卦在下者,代表意義大多都不是很安全。
但水卦在上者,卻大多均有被滋養的意義。
這邊列舉出來,有興趣者可個別查看其背後意義。
坎卦在上:水天需、水澤節、水火既濟、水雷屯、水風井、水山蹇、水地比。
坎卦在下:天水訟、澤水困、火水未濟、雷水解、風水渙、山水蒙、地水師。
由此可見,易經對於「水」這方面的見解,倒與前述的水之印象頗為不同。
然而,這卻與人類生活中對於自然的水之印象符合。
可想想,下大雨後的都市洪災、颱風夾帶的風雲雨勢、暴雨沖刷而土石崩落的走山、巨大海嘯淹蝕過後城鎮等。
不難想像,為何觀自然之象,取其意義作為古人生活指南的易經,對於「水」會有如此戒慎戒懼的心態指導。
到這裡,關於水的印象就差不多了。
「靈」屬水,意即,「靈」的存在特性與「水」的特性是相似的。
同樣是生命之源,同樣融於所有生命體當中,同樣在背後調節著自然事物的運行,同樣具有孕育生命傳遞養分的效果,同樣也有對於人類而言是殘酷毀滅及無情的一面。
《道德經》第五章有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是用草紮成的狗,古代祭祀時用來代表狗,祭祀完畢就被丟棄,沒有任何價值。
「不仁」則是指天地運行不帶有私情,不偏愛任何事物,也不會特別眷顧或偏袒。
但有了前述關於「靈」特性,以及關於「靈」的意欲所求之理解,「不仁」也可解釋為:天地不是人,不會在意人會在意的東西。
「靈」即天地。「天地」之意,非指上天,下地,乃充滿了整個空間的「靈」之存有謂之矣。
「靈」求自身體驗的累積擴展,萬物即為「芻狗」,每個祭品的登場(奠祭)與消逝,都是「靈」得以擴張的養分。
雖然有許多關於水的清淨及淨化的神聖想像,但科學研究已證實,自然界中的純水是少見的。
捧起乾淨無瑕的一掌水,肉眼難見波光嶙峋間,有多少生命將在掌中逝去。
心血來潮酣暢淋過的一場雨,可知雨中汙染蘊含多少人類發展的祭品精華。
水接納萬物,溶於萬物,也蝕化萬物。
「靈」也是一樣。
人類意念皆會存儲於「靈」中,善念惡念雜念執念均會融入其中,再回頭滲透於萬物之中。
包括每個人類。
如何蝕化?
「靈」屬水,「社會」屬木,而水生木,「靈」所儲存的意念訊息生出、深入、支持,並成為「社會」的養分。
而亞里士多德說過:「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
那麼,當「靈」的意念訊息經過「社會」轉化為常識、習性與文化,並將我們教育成「人」,我們的內在有什麼?
我們在「靈」中,「靈」也在我們內裡之中。
不知不覺的,我們有多少言行及思想是受「靈」的影響呢?
而我們又對「靈」產生什麼影響呢?
關於這些,以吾在舊書店的經歷,卻是想到一本書。
對於身心靈領域的學習者,這本書也許有些人已相當熟悉了。
即江本勝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