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團隊決策是否總卡在「沒錢、沒人、沒辦法」?本文分享三種強大的思考工具,幫你釐清決策盲點、有效進行風險管理。
為什麼多數的策略會議,最終都淪為一場「安全的共識」,卻無法產出真正有魄力的決策?
很多時候,不是問題無解,而是我們早已被各種「沒被講出來的預設立場」給困住了:「反正經費不可能有」、「這個部門從來不會支持我們」、「就算改了也不會變好」。這些隱形的假設,形成了團隊的決策盲點。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如何運用三種「假設推演」的思考工具,重啟思考、脫離慣性,打破會議的僵局。
【核心工具】三種假設推演:拆掉團隊的思考天花板
1. 極端假設法:破解「資源限制」的迷思
- 提問句式: 「假設今天資源無上限、而且競爭者已經搶先做出成果,我們還會怎麼做?」
- 使用時機: 當團隊不斷以「我們沒辦法」、「資源不夠」作為藉口時。
- 目的: 這不是要天馬行空,而是要逼大家看清:「我們真正卡住的,是資源,還是決心?」它能幫助團隊找到在理想狀態下,最想達成的那個「北極星目標」。
2. 負向假設法:導入「風險管理」的視角
- 提問句式: 「假設這個案子最後徹底失敗了,最可能導致失敗的是哪三個關鍵因素?」
- 使用時機: 當團隊過度樂觀、信心滿滿,對潛在風險缺乏警覺時。
- 目的: 這是一種「事前驗屍」,它能讓團隊冷靜下來,提前思考並補足策略設計中的潛在漏洞,是風險管理的必要演練。
3. 必然假設法:驅動「延遲不動」的行動
- 提問句式: 「假設某件事絕對會發生(例如:用戶流失率提升 10%、法規變動、預算縮減 20%),我們今天為什麼還沒開始處理?」
- 使用時機: 當團隊面對一個已知風險,卻始終拖延、沒有實際行動時。
- 目的: 它能有效地將議題從「要不要做」,直接推進到「該由誰做、何時做」,釐清問題點到底是資訊不足、責任歸屬模糊,還是沒有人想當壞人說出真相。
【實戰案例】一句「假設」如何扭轉一場產品轉型會議
我曾參與一場關於產品轉型的策略會議,大家對是否要改動產品核心架構,始終爭執不下。理由都很合理:風險太大、影響範圍廣、工程重寫成本高。
在會議陷入僵局時,我只問了一句:「假設三個月後,我們的頭號競爭對手,推出一模一樣的功能,而且宣布永久免費。請問,我們現在的架構還有競爭力嗎?」
整場氣氛瞬間凝結。大家重新回頭討論,發現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成本,而是——我們根本沒有準備好下一步的策略想像。
(延伸閱讀與下一步)
在用「假設推演」打破僵局後,下一步就是有效地「切割問題」。想了解如何定義與切割議題,歡迎閱讀本系列的前一篇文章:
▶︎ 延伸閱讀:【深度會議3】如果真的要討論,請先定義主題,切割題目
下一步,您可以選擇:
1. 探索我的核心方法論
如果你對我解決所有複雜問題的思考框架感興趣,想了解這背後的「深度洞察、破窗思考、系統設計」的完整邏輯,建議你從我的定錨之作開始。
▶︎ 前往【思考框架與解決方案】
▶︎ 前往【商業模式與產品價值重構】
▶︎ 前往【高效團隊與組織系統設計】
2. 了解服務與合作方式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專業背景,以及我能為你的企業提供哪些具體的服務方案(如一對一診斷、工作坊、長期顧問等),歡迎前往我的「關於我」與「服務」頁面。 ▶︎ [點此了解我的背景與服務項目]
3. 直接預約初步診斷
如果你正帶著明確的商業挑戰而來,並希望直接與我對話,找出問題的破局點,歡迎預約一次 30 分鐘的免費線上對談。 ▶︎ [點此預約 30 分鐘初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