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為什麼我們喊了這麼多年司法改革,最後真的推動的,總是在「政壇明星出事」之後?
為什麼法院直播上路了,卻還讓人擔心會不會變成政治劇場?
為什麼說「人民參與司法」,但我們卻總像是隔著螢幕觀看審判的觀眾,而非制度的主人?
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我邀請你一起閱讀這個系列:
🔎《司法三部曲》
用三篇文章,從三個角度,解開我們對司法改革的集體迷思。
🧩 第一篇|改革從來不是因為人民,而是因為「權貴受傷」?
當政治人物被起訴、羈押,立法院修法的速度彷彿開了加速器。
但一般人申冤多年,卻只換來一句「我們會通盤檢討」。
這是一種冷漠,還是一種權力本能?
司法改革的真正動力,可能不是正義,而是權力焦慮。
📖 即將上線|《政治明星受傷,才會讓改革成真?》
👉 改革,是誰的修補工具?又是誰的煙霧彈?
🎥 第二篇|直播讓法庭打開,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法院直播三讀通過,有人說是正義的陽光灑進審判殿堂,
也有人擔心會變成一場場媒體審判。
什麼樣的案件該播?誰來決定?
證人怕曝光怎麼辦?隱私與知情權怎麼平衡?
透明是一種進步,也可能是另一種傷害。
📖 即將上線|《法庭直播新規上路,透明與隱私如何兩全?》
👉 看見司法,不該成為「看戲」的開始。
⚖️ 第三篇|國民法官與直播之後,我們真的「參與」司法了嗎?
國民法官制度喊的是「人民參與」,
法院直播標榜的是「全民旁聽」。
但這樣的參與,真的是我們在主導司法?
還是我們只是被拉進來「旁觀正義」?
參與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責任,
而我們準備好了嗎?
📖 即將上線|《從國民法官到法院直播:我們真的參與司法了嗎?》
👉 當正義成為公開活動,你還能保持沉默嗎?
📝 結語|正義值得等待,也值得理解
這個三部曲不是專業法律分析,而是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
思考司法改革究竟與我們有多遠,又該如何接近。
每一則標準、每一項改革,最後都會落實在你我生活之中。
📌 如果你願意從更深層的角度看待制度變革,
📌 如果你想思考除了「支持與反對」之外的第三種可能,
📌 那麼,這個三部曲,寫給你。
🔔 系列將於近期陸續發布,敬請關注:
1️⃣《政治明星受傷,才會讓改革成真?》
2️⃣《法庭直播新規上路,透明與隱私如何兩全?》
3️⃣《從國民法官到法院直播:我們真的參與司法了嗎?》
📬 追蹤專題更新,留言、按愛心、分享給也關心制度的朋友,
一起在變化中,尋找司法的真正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