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餐桌前為了倒出番茄醬而困擾?
明明看似簡單,卻總是「倒也倒不出、倒出來又過頭」。
這不只是生活小趣事,更藏著材料科學的深奧道理。倒不出來的番茄醬:非牛頓流體的迷宮
番茄醬不是普通液體,它是典型的「非牛頓流體」(non-Newtonian fluid),在靜止時如固體般維持形狀,唯有在外力作用下才會流動。這類流體常見於各種生活物品,如乳液、牙膏、濃湯等。
其中,番茄醬屬於「剪力變稀」(shear-thinning)流體:當施加外力時,黏度會下降,進而開始流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需要敲打瓶身,或是猛力搖晃,才能讓醬料從瓶口溢出。
Heinz 的「57」甜蜜點:行為設計的工程奇招
Heinz 工程團隊早就發現,許多消費者在倒醬時都會感到困擾。
他們提出一種對應策略:敲打瓶頸上「57」標誌的位置,這是力學最佳點,可迅速產生足夠剪力,使瓶內的番茄醬「屈服」而流出。
這一設計不僅實用,還反映了對非牛頓流體屈服行為的精準掌握。透過簡單動作引發複雜變化,這就是「設計即引導行為」的最佳範例。
2025 年 PRL 研究:線性彈性竟能預測非線性屈服?
今年 5 月刊登於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的研究(Keane et al., 2025)帶來令人驚艷的發現。他們證明:
軟材料(如乳膠、膠體凝膠、水凝膠等)的非線性屈服行為,可由其線性彈性性質預測。
這篇論文發現,在特定震盪應力下,材料的損失模數(loss modulus, G")會出現「overshoot」高峰,正是屈服點的標誌。
而這個峰值的高度與位置,竟然與線性黏彈性(尤其是 tan(δ))呈現穩定對應關係。
換句話說,只要知道材料在微小應力下的反應,就能預測它何時會「軟化」或「流動」!這大幅簡化了材料設計與品質控制流程。
蓮花效應的對照:表面 vs. 內部的控制力
蓮花效應(Lotus Effect)是另一種與液體交互的現象。它依靠表面微結構與疏水性讓水珠無法附著,常見於防水塗層與自潔材料。
與其說蓮花效應讓液體「不留痕」,非牛頓流體的屈服則像讓液體「終於出走」。
兩者都涉及液體與材料的邊界互動,但一在表面、一在結構深處,展現出不同層次的材料調控藝術。
從餐桌到實驗室:為什麼這重要?
- 食品包裝:設計能預測屈服行為的瓶身內塗層,減少浪費
- 醫療材料:開發可控流動性凝膠,用於傷口覆蓋或藥物釋放
- 科普教育:讓學生從番茄醬瓶中理解非線性材料物理
這篇研究不只是為物理學添加一筆,更是從生活中挖掘「簡單背後的複雜」,是一種理論與應用兼備的突破!
當你下次敲打番茄醬瓶時,不妨想想:這不只是「倒醬」,而是你正在參與一場流變物理的經典實驗。
參考資料:
- Keane et al. (2025). Univer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ear Viscoelasticity and Nonlinear Yielding in Soft Materials, PRL 134, 208202.
- 泛科學 Youtube Shorts《為何番茄醬會倒不出來?》
- Heinz 官方建議:敲打瓶身「57」標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