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的另一面:為何早期發展的文明容易陷入停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知識體系的積累

 

在一個文明中,總會堆積出大量文化素材:像是被傳誦的故事、歷史事件、知名人物的言行,以及各種被視為智慧的格言、典故、習俗、觀念。隨著時間推進,這些文化的知識體系會越堆越多,資訊量也變得愈發龐大。舉例來說,唐朝的人可能只需要理解秦漢以前的歷史;而我們現代人接觸的資料,涵蓋了更多人物、事件,以及它們延續至今的影響,總量可能是古人的好幾倍。光是想了解與傳承這些內容,就得花上不少時間。

中華文明相較於其他文明,延續時間特別長,因此其文化負載也更加厚重。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某些新興文明才剛從部落與蠻荒的時代走出,尚未累積那麼多歷史與資料量。那樣的文明又會展現出什麼樣貌?我想從資訊量的角度出發,探索我對文明發展的一些個人猜測。

raw-image


核心與邊陲的關係

 

許多古文明在早期就曾蓬勃發展,但到了後來,被自身累積的制度與傳統層層包裹、反而綁住了手腳。與此同時,原本遠離文明中心的區域——那些曾經被視為蠻族居地或邊陲地帶的地方——反而擁有更多開創新興文明的動能與潛力。

像是西亞、印度、中原這些古文明的核心區域,在歷史上曾有過燦爛輝煌的時期,但最終都不可避免地經歷了衰退。這也顯示出,並不是越早發展就一定能保持領先;相反地,當文明發展到某個程度後,反而容易陷入制度或創新能力的天花板。隨著時局變化,不論是經濟、文化,或地緣實力,都可能被其他原本落後的區域追上,甚至超越。

raw-image


文明的區位轉移

 

這種文明重心轉移的現象,其實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許多曾經高度發展的地區,隨著時間推移,那些原本獨特而領先的優勢,往往會逐漸被其他地區追上,差距也因此縮小甚至消失。

這背後,可能是因為我們經常高估了文化或區域間的差異所帶來的發展落差,卻低估了人類本身的共通性。很多差異其實只是地理或結構性的因素,例如制度、資源、歷史背景,而不是某些族群或文化在本質上「更優越」。例如,已開發國家的現況,可能只是經濟條件、教育體系與政治制度長期演變的結果,而非人們本質上的差異。

創新和制度演化通常是緩慢且困難的過程,但對於後來者而言,一旦條件成熟,模仿與吸收往往會快得多。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領先,其實往往只是暫時性的優勢,一旦外部條件變動,動能就有可能轉移。

我們可以在歷史上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最早的農業文明誕生於兩河流域等地區,而後來原本位於古代文明邊緣的希臘文化,開始崛起並主導整個地中海世界。之後,羅馬從希臘文明的邊陲地區崛起,成為新的強權。中世紀後,地中海文明的重心又逐漸被西歐取代,特別是英法德荷等地成為後來的現代化發源地。到了近代,二戰後的美國則取代了歐洲列強的全球主導地位。

亞洲也是如此。自古以來作為東亞核心的中華地區,在近代被率先現代化的日本所超越;接著,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在戰後迅速工業化,成為世界矚目的發展典範;而到了近幾十年,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再次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些例子都顯示,文明發展的動能,會隨著時間與條件的變化,不斷轉移到原本的邊陲地區。

raw-image


創新的阻力

 

如果從「資訊量」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種現象可以體現在整個文明的各個層面上。無論是社會制度、科技,還是各個專業領域,隨著時間推進,知識不斷擴展,也不斷堆積。

在一個知識領域剛誕生的時候,通常是比較直觀、清晰的。就像電腦科技在初期剛發展的年代,許多非專業人士也能快速掌握整個系統的運作與機械的構造。早期的技術仍在形成階段,學習與參與的門檻相對低。

但發展到今天,這些技術已經層層堆疊,建立起龐大而複雜的結構。現代人若想掌握電腦科技的全貌,往往需要多年學習,因為你得先接受許多早期成果所建立的前提,這些東西已經不是當年那種「從零開始創造」的狀態了。

當知識體系成熟到一定程度,它會開始出現脫節。後人無法親身體會當初發明時的問題意識與思考過程,只是接手前人留下來的成果與制度,並在這些框架下學習與操作。久而久之,這些知識最後往往被定型為「標準做法」與「慣性操作」。原本充滿動能的創造性資訊,開始變成保守、僵化的包袱,甚至成為阻礙創新與進步的力量。

更關鍵的是,這些龐大的資訊量裡,常常混雜著大量早已脫離語境、無法應用的「失效知識」。但因為我們不了解當初的背景與原始前提,也難以判斷哪些部分仍然有效、哪些只是歷史遺留。我們繼承了一座文明的大山,卻無法輕易拆解它。

就像千年前的哲學家往往能憑直覺與經驗,思考深層的人類問題,但現代人若想從哲學出發,往往要先讀無數經典,熟悉各家體系與論證方式,才能「開始」。這種現象也出現在科技上,例如傳統人工智慧領域長期受限於既有的範式,直到大語言模型等新方法出現,才真正打破舊有結構,重新點燃這個領域的想像力與行動潛能。

raw-image


自我更新的能力

 

我認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整個社會、一個組織,甚至是個人,只要從資訊量的角度來看,都會發現一個相似的現象:隨著時間推進,我們會不斷積累知識與經驗,但這些累積未必都能帶來幫助,反而有時會成為一種負擔。

正因如此,我們需要不斷地「自我更新」,就像人體需要代謝一樣。有時候,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忘記一些根深蒂固的「常識」,用一種回到本質、重新拆解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如果能將這種思維方式內化成一種能力,那我們在面對許多現實問題時,就不再只是沿用舊有的邏輯,反而能以接近「初學者」的眼光,重新看待脈絡,發現本質。這樣的思維能幫助我們擺脫知識沉積的拖累,甚至在陌生領域中以「無招勝有招」的方式找到創新的切入點。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持續進化,不斷維持真正的核心優勢,並在自己的領域中,保持領先並持續突破。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奇幻樹屋
5會員
16內容數
這裡記錄著對社會與心理的觀察、對文明與科技的各種想像,以及遊戲開發過程中的點滴反思。歡迎一起參與這段探索現實邊界的旅程。
奇幻樹屋的其他內容
2025/06/13
《百年孤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極具張力的劇情鋪排。故事荒誕不經,卻又帶著幾分現實感,讓人總覺得人物與敘事隨時可能突如其來地變調。節奏快速,彷彿一切都蓄勢待發,隨時準備急轉直下。這種無法預測的推進方式,讓人產生貼近現實人生的荒涼感——畢竟,現實中最荒謬的事,往往也是違反常理的。
Thumbnail
2025/06/13
《百年孤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極具張力的劇情鋪排。故事荒誕不經,卻又帶著幾分現實感,讓人總覺得人物與敘事隨時可能突如其來地變調。節奏快速,彷彿一切都蓄勢待發,隨時準備急轉直下。這種無法預測的推進方式,讓人產生貼近現實人生的荒涼感——畢竟,現實中最荒謬的事,往往也是違反常理的。
Thumbnail
2025/03/14
媒體識讀是現代人面對鋪天蓋地資訊時不可或缺的素養。但為什麼有些人能從容應對,而有些人卻總是被輿論與雜訊牽著走?我想從自己的角度探討其中的關鍵問題。我認為,媒體識讀的核心不僅僅是蒐集證據來佐證,更重要的是從論述中找出疑點,破除虛假立論的根基,才能真正提升辨識能力。
Thumbnail
2025/03/14
媒體識讀是現代人面對鋪天蓋地資訊時不可或缺的素養。但為什麼有些人能從容應對,而有些人卻總是被輿論與雜訊牽著走?我想從自己的角度探討其中的關鍵問題。我認為,媒體識讀的核心不僅僅是蒐集證據來佐證,更重要的是從論述中找出疑點,破除虛假立論的根基,才能真正提升辨識能力。
Thumbnail
2025/03/07
小寶寶在學語言的過程中,會胡亂發音,發出許多奇怪的聲音,這些不成熟、帶有偏差的發音,反而成為這個階段孩童的可愛之處。如果從機器學習的角度,或是把嬰兒當作「原廠設定」的狀態來看,會發現許多基本動作和技能並沒有被寫死,而是需要靠後天學習與摸索。例如,精確地用手指抓握湯匙,或是學會用雙腳站立。
Thumbnail
2025/03/07
小寶寶在學語言的過程中,會胡亂發音,發出許多奇怪的聲音,這些不成熟、帶有偏差的發音,反而成為這個階段孩童的可愛之處。如果從機器學習的角度,或是把嬰兒當作「原廠設定」的狀態來看,會發現許多基本動作和技能並沒有被寫死,而是需要靠後天學習與摸索。例如,精確地用手指抓握湯匙,或是學會用雙腳站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中國古代,墨子曾經談過知識的來源。他認為,知識來源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在今天,我們的知識及資訊來源變得更加多元,包括親身經歷、書籍、媒體、網路和口耳相傳等。然而,如何判斷真偽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Thumbnail
在中國古代,墨子曾經談過知識的來源。他認為,知識來源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在今天,我們的知識及資訊來源變得更加多元,包括親身經歷、書籍、媒體、網路和口耳相傳等。然而,如何判斷真偽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探討關於人類歷史和文明的躍進發展,包含人類的發展速度、社會體制、政治力量、資本和宗教體系等方面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闡述了人類面臨的挑戰和變遷。
Thumbnail
本文探討關於人類歷史和文明的躍進發展,包含人類的發展速度、社會體制、政治力量、資本和宗教體系等方面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闡述了人類面臨的挑戰和變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