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不知道要說什麼了】川普取消美國衛生部訂閱《自然》與其旗下各期刊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川普政府已終止了多家美國科研機構對施普林格自然期刊的訂閱,其中包括《自然》雜誌。此舉將終止美國科學研究機構內部科學家輕鬆取得這些期刊的途徑。此前,美國政府官員最近對學術期刊提出了批評,指責其偏見。

施普林格自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出版商之一也是美國最大的科學出版商之一,出版 3000 多種期刊。 Axios於週三第一次報導了這次削減訂閱金額的消息,但並未透露受影響的具體機構。政府官員對於此次削減是否包括該公司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簽訂的最大一筆政府訂閱合約,發表了相互矛盾的聲明。昨天,《高等教育內幕》報導,NIH 最初表示其與施普林格·自然的訂閱尚未取消,但後來該機構的上級部門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 (HHS) 說,他們已經取消了訂閱。今天,HHS 向《科學》雜誌提供了同樣的聲明稱「所有合約…都已終止或不再有效。」(白宮新聞辦公室沒有回應《科學》雜誌的提問。)《科學》雜誌從 USASpending.gov 資料庫的調查顯示,本月較早時,美國農業部 (USDA) 和能源部取消了施普林格·自然的訂閱,他們原本資助了 300 萬美元。

資料庫顯示,截至6月17日,今年至少有七家機構與施普林格·自然簽訂了訂閱合同,這些機構計劃最終支付高達2500萬美元。其中約一半是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簽訂的,目前NIH的訂閱合約並未被取消——但該資料庫的數據可能是兩週前的資料。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訂閱並未出現在資料庫中。但一位發言人今天表示,該機構仍在繼續訂閱。

施普林格·自然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不對個別合約發表評論,但在我們美國業務中,我們的客戶或他們的支出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對所提供的服務的實力仍然充滿信心。」

取消訂閱並非川普政府第一次次做這種事。今年3月,美國農業部告知員工,為了節省成本,已取消了國家農業圖書館的訂閱。此舉涵蓋了該圖書館約2000種期刊中的近400種,這些期刊由15個機構出版,其中大多數是非營利組織,但不包括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期刊。

同時,政府官員也批評了期刊的編輯政策。今年4月,前哥倫比亞特區臨時聯邦檢察官艾德馬丁致函期刊編輯,詢問他們是否擔心「越來越多的期刊…承認自己在各種科學辯論中是黨派之爭」。 (施普林格·自然發言人蘇西·溫特拒絕透露他們是否收到了這樣的信。)今年5月,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小甘迺迪表示,他可能會禁止該機構的科學家在領先的同行評審醫學期刊上發表文章,稱他們「腐敗」且受製藥公司的影響。 

儘管馬丁和甘迺迪的評論表明關注點廣泛,但施普林格·自然最近終止訂閱似乎是自農業圖書館終止訂閱以來的首次。甘迺迪批評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發言人告訴《科學》雜誌,該雜誌尚未收到任何美國政府機構更改訂閱的請求。出版《科學》雜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一位發言人拒絕置評。 (《科學》雜誌的新聞專欄在編輯上是獨立的。)

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中心的一位科學家表示,終止期刊訂閱或許能省錢,但效率卻會受到影響,因為研究人員必須花更多時間從其他來源尋找所需的文章。 「這會減慢文獻檢索的速度並降低效率,」這位因未獲授權接受媒體採訪而不願透露姓名的科學家說道。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期刊的)流失加劇了期刊可用性令人痛心的下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89會員
987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6/27
科學家花了45小時從臺灣划獨木舟到與那國島 泰國將禁止娛樂用大麻 刑事局與LINE揪出7.3萬個異常帳號
Thumbnail
2025/06/27
科學家花了45小時從臺灣划獨木舟到與那國島 泰國將禁止娛樂用大麻 刑事局與LINE揪出7.3萬個異常帳號
Thumbnail
2025/06/26
僧帽水母至少有四種 美國不再資助Gavi(疫苗援助組織) 越南取消八種犯罪的死刑
Thumbnail
2025/06/26
僧帽水母至少有四種 美國不再資助Gavi(疫苗援助組織) 越南取消八種犯罪的死刑
Thumbnail
2025/06/25
新品系稻米「台東36號」通過審查 具有爆米花香氣 伊朗攻擊美國在卡達的烏代德(Al Udeid)基地 法國音樂節有145人向警方通報遭到針刺 警方拘留12名嫌疑人 川普簽署美國卡車司機要具備基礎的英語能力
Thumbnail
2025/06/25
新品系稻米「台東36號」通過審查 具有爆米花香氣 伊朗攻擊美國在卡達的烏代德(Al Udeid)基地 法國音樂節有145人向警方通報遭到針刺 警方拘留12名嫌疑人 川普簽署美國卡車司機要具備基礎的英語能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399書單-4] 打開新聞, 不一定是我們想給孩子知道的知識, 划划網路, 不一定找得到我們要告訴孩子的事, 那麼,看書吧,繼續分享書單。 🍋《EARTH地球叔叔教我的事》 這本書由地球本人帶你去看看, 人類在地球上做了些什麼? 而地球現在面臨了什麼? 我們
Thumbnail
[$399書單-4] 打開新聞, 不一定是我們想給孩子知道的知識, 划划網路, 不一定找得到我們要告訴孩子的事, 那麼,看書吧,繼續分享書單。 🍋《EARTH地球叔叔教我的事》 這本書由地球本人帶你去看看, 人類在地球上做了些什麼? 而地球現在面臨了什麼? 我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科學相關的主題,包括陰謀論、機率、接受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能力等等。文章提到了兩本書,「偶然的科學」和「拒絕真相的人」,並介紹了拒絕接受科學的六個關鍵因素。最後,文章列舉了幾種方法來提高科學的傳播與接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科學相關的主題,包括陰謀論、機率、接受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能力等等。文章提到了兩本書,「偶然的科學」和「拒絕真相的人」,並介紹了拒絕接受科學的六個關鍵因素。最後,文章列舉了幾種方法來提高科學的傳播與接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地球現況的批判以及對人類自私的反省,呼籲改變發展模式以維護地球生態和兒童成長環境。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發展、科技便利、盲目追求享受等,都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地球現況的批判以及對人類自私的反省,呼籲改變發展模式以維護地球生態和兒童成長環境。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發展、科技便利、盲目追求享受等,都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個貼文,大意是說, 簡體中文網路資訊正在「斷崖式銳減」。 連馬雲這樣的人物,2005年之前的相關資料也都沒了。 他說, 原因當然是跟政治審查有關, 但另一個理由是,很多提供網路服務的公司都消失了。 或許這樣說:新形態的影音服務出現, 從前的文字資訊的服務,不敵競爭,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個貼文,大意是說, 簡體中文網路資訊正在「斷崖式銳減」。 連馬雲這樣的人物,2005年之前的相關資料也都沒了。 他說, 原因當然是跟政治審查有關, 但另一個理由是,很多提供網路服務的公司都消失了。 或許這樣說:新形態的影音服務出現, 從前的文字資訊的服務,不敵競爭,
Thumbnail
天下、遠見都是非常專業的知識平臺,更是大家學習的寶庫,但這次的哈佛商業評論的焦點企劃網紅行銷戰不太建議買早上用了吃兩顆茶葉蛋的一點零碎的時間,把昨天到蔦屋書店場勘買的雜誌大略看了一下。個人覺得有用的重點如下:(部分摘錄自雜誌)「你不能否認了,網路是已經是我們的另外ㄧ個生活的世界。」
Thumbnail
天下、遠見都是非常專業的知識平臺,更是大家學習的寶庫,但這次的哈佛商業評論的焦點企劃網紅行銷戰不太建議買早上用了吃兩顆茶葉蛋的一點零碎的時間,把昨天到蔦屋書店場勘買的雜誌大略看了一下。個人覺得有用的重點如下:(部分摘錄自雜誌)「你不能否認了,網路是已經是我們的另外ㄧ個生活的世界。」
Thumbnail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樣子,重挫經濟,改變了地球樣貌,以及生態的多樣性。疫情下人類活動暫停,生態稍微獲得改善空間。生態被開發不回。變種病毒侵襲,難以逐步控制。政治分裂造成社會連結被破局。全球人口問題與社會矛盾。反思人類生活與價值觀。
Thumbnail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樣子,重挫經濟,改變了地球樣貌,以及生態的多樣性。疫情下人類活動暫停,生態稍微獲得改善空間。生態被開發不回。變種病毒侵襲,難以逐步控制。政治分裂造成社會連結被破局。全球人口問題與社會矛盾。反思人類生活與價值觀。
Thumbnail
最近「生命科學」這個主題好像在網路上滿熱門的,造成了不小的熱度。
Thumbnail
最近「生命科學」這個主題好像在網路上滿熱門的,造成了不小的熱度。
Thumbnail
Ra警告我們,到2027年和以後,訊息將會丟失。現在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訊息將如何丟失⋯⋯通過AI ( *包括旁門左道、乖離源頭的個人詮釋及註解 ),它已經被轉化為半真半假和無稽之談。沒有人會再知道如何在他們的實驗中,因為它不會起作用⋯⋯他們將沒有正確的工具和訊息,也沒有指導。
Thumbnail
Ra警告我們,到2027年和以後,訊息將會丟失。現在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訊息將如何丟失⋯⋯通過AI ( *包括旁門左道、乖離源頭的個人詮釋及註解 ),它已經被轉化為半真半假和無稽之談。沒有人會再知道如何在他們的實驗中,因為它不會起作用⋯⋯他們將沒有正確的工具和訊息,也沒有指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