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學日文的你,是不是也曾經疑惑過:為什麼日本有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卻還要堅持使用漢字?尤其當你苦背「食べる」、「書く」、「飲む」這些字的時候,更會忍不住問:「全寫假名不行嗎?」其實,漢字在日語中的存在,絕對不只是因為「傳統」這麼簡單,它可是日本語言系統不可或缺的核心之一。今天就來揭開漢字在日本語中的多重角色與文化背景!

漢字在日本的歷史起源
- 從中國引入文字系統:大約西元五世紀左右,日本從中國傳入漢字,這也是日本最早接觸文字的形式。最初用漢字來書寫中文,再慢慢套用在日語語句上。
- 萬葉假名的出現:為了表音,日本人開始用漢字來表示日語發音,這種方式被稱為「萬葉假名」,是假名發展的前身。
- 融合與本土化:到了平安時代,平假名與片假名逐漸成形,但漢字仍保留,成為書寫中承載語義的部分,形成如今獨特的「漢字+假名」混合書寫系統。

深度說明:
為什麼日本不廢漢字?三個關鍵理由
1. 提高閱讀效率與辨識度
日語中有大量同音詞,例如「はし」可以是「橋(橋)」、「箸(筷子)」、「端(邊緣)」,如果全用假名,會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使用漢字就能一目了然,避免語意混淆。
2. 承載語義與文化厚度
漢字本身具備語義,例如「愛」、「夢」、「心」這類字,光看到就能理解意思,也傳遞出日本文化中的情感與價值觀。
3. 與假名互補,建立語言層次
假名適合表音、變化,漢字適合表意,兩者結合可以表達更細膩的語氣、文法與情緒。例如「見る」和「みる」都有「看」的意思,但前者在正式文章中更常見,後者則給人輕鬆口語的感覺。

圖片來源:freepik
日本有想過廢除漢字嗎?
有!在二戰後的語言改革中,日本一度出現「假名書き」運動,主張全以平假名書寫,認為更簡單。但後來因為實用性太差,加上文化傳承壓力,這個構想最後不了了之。反而政府改以制定「常用漢字表」的方式,限制教育階段使用的漢字數量,來降低學習負擔。
今天的日本,怎麼用漢字?
- 日常用字有限制:根據「常用漢字表」,目前有 2,136 字是學校教學與新聞媒體允許使用的標準漢字。
- 搭配假名使用:名詞多用漢字,動詞與形容詞則用漢字+平假名的結合形式(如:食べる、楽しい)。
- 名字用字另有規定:人名可以使用的「人名用漢字」約 800 多個,允許較多自由選擇,但也受一定限制。
喵小編結語
漢字在日本的存在,就像是一位老靈魂,默默撐起語言的意義與深度。雖然學起來有點辛苦,但沒有漢字的日語,讀起來反而更吃力,也失去了許多文化細節。如果你正在學日文,別排斥漢字,試著把它當成了解日本歷史與思維的入口,也許你會漸漸愛上這些充滿故事的方塊字喔!

想了解更多
不只是遊戲機,更是生活的一部分|Nintendo Switch 與日本人的遊戲日常
日本成人日幾歲過?和服、美酒、祝福一次看懂日本「成年禮」文化!
日本 eSIM挑選 | 日本電信商 IIJ/DOCOMO、SoftBank、KDDI 三家公司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