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資訊爆炸、變動快速的時代,我們最常問自己的問題是——
「到底怎麼做決定才對?」《#底層邏輯2》給了我一個極為實用的視角:
👉 與其追求完美答案,不如訓練自己在不確定中做出「足夠好」的選擇。
🔍 一、認知,是理解世界的開始
自從前年讀了《底層邏輯》,我的思考方式像被打通任督二脈。
它讓我驗證了自己長年對世界的觀察,也讓我重新組織腦中的認知架構:
- 有層次的思考脈絡
- 有立體感的情境系統
- 有邏輯性的因果關係
我開始更頻繁地在演講中談這些概念,除了「三種認知」、「三種創意」與「組織人角色」,也加入了「冰山模型」、「洞察力 Insight」、「動態決策」。
🧠 二、《底層邏輯2》:從思考,進入行動
如果說第一本書讓我「看清楚世界的樣子」,那第二本則是教我「如何在現實中選擇路徑」。
- 認知只是起點,行動才是改變的核心
- 想得多不如選得好
- 行動與調整,遠比完美更重要
尤其是書中那些用數學邏輯詮釋商業模型的篇章:四則運算、笛卡兒坐標、機率與變異數,讓我這個理工背景的中年大叔感到再次醍醐灌頂。
✍️ 三、我特別記住的六個關鍵字
這六個詞,正在重塑我對工作與選擇的理解:
- 不確定性:不是例外,而是常態,學會在不完全資訊中前進
- 非線性:努力≠結果,找到關鍵變數與槓桿點才是解法
- 成本意識:每一個選擇都有看不見的代價(時間、情緒、注意力)
- 決策力:不是「想清楚」才行動,而是「行動中修正」才有效
- 可逆性:錯了能改,就是好決策
- 夠優解:不是最完美,而是當下最適合可承擔的方案
🔁 四、從「拖延」到「調整」的轉變
這本書改變我很多「看似理性,實則保守」的判斷。
比如過去我猶豫是否要招新人,只因為「辦公室位置不夠」,結果錯失了擴編機會。 後來才意識到,那其實是一個可逆決策,不需要這麼多猶豫。
很多看起來困難的選擇,其實都有調整空間,只是我們把它當成了「不能回頭」的絕對題。
✅ 五、追求「夠好原則」,比完美更有力量
因為接觸許多品牌端的策略工作,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一件事:
在資源有限、壓力極大的環境中,
追求“最適合且可持續”的決策,比追求“最好”更重要。
這種「夠優解」的決策思維,不僅能讓組織內耗減少,更能真正讓行動與資源匹配。
👀 六、讀書之外,更是實踐的過程
商業世界除了數字,還有人。
只要有「人」的變數,再完美的計畫都可能翻轉。 我很慶幸,我是從「理解人」開始,再進入「學習商業」。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我學會了更快地辨識情境、更靈活地決策,並為自己與夥伴找到「夠好」的選擇。
💬 給正在選擇中的你
認知不是為了看得更遠,而是幫助你更清楚地走當下這一步。
如果你也正在面對選擇困難,或對資訊焦慮感到迷惘,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最近遇到哪一個「選擇卡關」? 也許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出一個「夠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