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不只是練邏輯、學架構,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過去這一年,我在方格子上寫了四十篇文章,雖然不算多,但已經足以讓我分享——我,愛上寫作了。
最初的動機,其實很單純
為了更好地梳理自己。
初期發文的頻率並不穩定,但我很珍惜每一次提筆、每一次修改的時刻,那都是與自己深層對話的片段。
在文字裡,我學會停下來感受,釐清混亂,誠實地傾聽內在的聲音。
直到最近兩個月,我開始練習每週三、六穩定發文,把生活裡的體悟,逐漸轉化為更有結構與深度的文字,也更能體會到寫作的樂趣。
更讓我感動的是——慢慢地,有讀者開始回應我,分享他們的故事。
我寫下自己的覺察,他們回饋他們的共鳴與支持。
原來,寫作的影響力,不在於文筆多華麗,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真誠地分享自己。
這篇文章,想整理四個我在創作過程中發現的提醒。
不是什麼大道理,只是一些我走過的腳印。
如果你也正在創作的路上,也許能從中找到一點點陪伴。
一、讀者不怕長文,怕的是無重點的長
我相信,願意點進部落格閱讀的人,不怕長文,但怕的是「沒有重點的冗長」。
所以我給自己的原則是:寧可寫得深寫透,也不要碎片式湊合內容。
曾有幾次經驗,當我直覺「這篇還沒到位」,往往觸及真的不高。
後來我明白了——寫到自己都滿意,才是值得發出的文字。
二、清晰結構,是對讀者最基本的承諾
我們自己都不想讀一篇落落長、沒分段的文章,更何況是讀者?
我在Jemmy Ko《讓人一搜就找到你》這本書中學到一個重要觀念:
用短句、分段落、標點清楚,是打造閱讀友善文章的第一步。
這些看似微小的排版細節,往往決定了讀者會不會留下來。
再好的內容,如果排版混亂,也會讓人想滑開。
三、聚焦一個主題,寫得深入就好
一篇文章,不需要包山包海,只要選一個主題、寫得深入就足夠。
像我寫閱讀心得時,不會試圖摘要整本書,而是挑選那些對我有真正觸動的段落,用自己的語氣整理出來。
我也不期待每位讀者從頭讀到尾,而是善用目錄與段落設計,讓他們可以跳到最有共鳴的地方,帶走屬於他們的思考與感受。
四、寫熟悉的,也寫有感的
每個人都有擅長與喜歡的主題,而情感類文章是我最自然能投入的方向。
雖然看似主題多元,但每篇文章背後,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目的:
邀請讀者回看自己的內在。
當我寫下的是自己活過、痛過、思考過的內容,文字會有一種真實的力量,能夠穿越螢幕,引起連結。
因為那是我,真實走過的路。
結語|每一段寫下的文字,都是與自己對話
對我來說,寫作不是為了成為某種「專家」,而是為了更誠實地活著。
當我們願意分享自己的思考與感受,就已經是一件有價值的事。
願我們都能在創作的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樂章,
不為取悅誰,只為走得更靠近自己一點點。
你呢?
你從寫作過程中獲得/學到什麼?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延伸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 Sun☀️晴感談心室,讓我們一起在愛裡覺察,在生活中找回內在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