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本是空軍參謀少校寫的,裡面的重點有急難包怎麼準備、家裡的物資該囤哪些…
要何時準備就看個人,你可以現在就囤好,也可以等到覺得怪怪的時候開始準備,但總之平常要有警覺,不要等到最後一刻大家都在恐慌時才來準備,會買不到。

2.
上週出國做一些考察,順便參訪了幾家國際學校,共參訪了三種不同的主要學制,英式、美式、IB系統。
跟台灣傳統升學路線相比,優勢最大的除了英文能練到native以外,他們壓力沒那麼大,不會像我們國高中唸到很誇張,早上七點到校,晚上六點放學,然後又一路補習和念書到晚上11點以後。
國際學校到高中就還是下午三點多放學,然後安排體育或其他才藝課。似乎也只有高二跟高三壓力比較大。
再來是更重要的,他們更強調互動、討論、報告,死背考試沒那麼多,考試的形式也比較多開放性的問答,申論題為主,這更適合未來的AI時代。
這陣子剛好看很多AI生產力工具的youtube,有很深的感觸。未來需要的是有邏輯的辨識需要解決什麼大問題,確認目標後,拆成小問題,再利用AI逐步完成各細節,獨立完成。講更白的,要能夠找到一個有價值、有興趣也擅長的題目,並做成一人公司的能力。
然後去反推孩子需要什麼樣形式的學校教育。
我不是那種覺得小孩就是要考試,未來才能找好工作的"竹科式"父母,但也不是覺得小孩快樂就好的放任式父母。
我覺得兩種都太極端,前者會害小孩學了一堆職場後根本就無用的知識,而且長大後就不再想學習。後者會害小孩沒什麼抗壓力,而且浪費太多時間在划手機,看些沒營養會上癮的影音。
我想要小孩認真學習,但要花在對的地方:批判性思考、獨立動手完成某個複雜任務、遇到困難想辦法解決。然後維持高度樂趣也是很重要的,有樂趣才持久,所以引導的態度拿捏很重要,少責罵多鼓勵。
因為目前沒有移民的打算,所以只能從台灣找。
有種方法是還是念傳統升學路線,但主動跟孩子討論不要管過時的知識(例如背古文),能及格就好,專注在我們自認為未來需要的能力。但這種想法有可能太天真,孩子有可能無法擺脫師長和同儕的壓力。這部分要未來孩子上小學後才能慢慢體會。
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如果發現這樣都在考試真的不行,就找個時機轉實驗教育,例如五年級就開始的VIS國際實驗教育、或台北市數位實驗高中。(有研究的朋友歡迎討論)
另外提供兩部影片,看完會有很多省思。
這部是近期新加坡教育的深入探訪:
這部是一位年輕人從台灣教育轉國際學校的蛻變:
3.
<送書>
一次送兩本科普書,作者是陽明的教授,蠻喜歡他的文筆,把科普書寫的淺顯有趣。
休閒時間多吸收一些有趣的科普知識是很好的習慣,不一定要是書,現在也有一些youtube做的很有趣。
不僅可以訓練邏輯思考,也可以對身邊的親友和孩子,營造出理性科學的思考環境,現在外面還是充斥太多憑感覺、迷信的思想,很不利於做出正確的決策。
更重要的是,讀科普可以讓人放下煩惱。在探究真理時會讓人覺得很渺小,宇宙之大,時間之長,甚至會覺得自己意識產生的羨慕、嫉妒、焦慮,可以說是一種幻覺,是你自己產生的,在客觀上或別人心中,其實完全不存在。
到現在人類還不知道意識的起源,如何產生。所以讀這些科普可以幫我跳離見樹不見林的時刻,更回到人生終極的價值觀與追求,更容易放下當下的煩惱小事。
有興趣可私訊(首頁有IG、FB聯繫方式),我當面拿給你。

——
想要每週定期看,可到我的首頁按"加入沙龍",之後原則上每週六早上有新文章(如果我沒太忙),自動寄到你email,覺得內容不錯,歡迎推薦給朋友,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