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分享真實故事—
我是一名特教老師。
多年前班上有個孩子因為家庭因素而被社會局強制安置在寄養家庭中。原生家庭有些複雜,哥哥時常帶刀械回家,媽媽身邊總是跟著不同的男人,而且所生的小孩有八個之多。
這位孩子只是其中一位,然後有些身心障礙。
總之,在因緣際會之下,這位孩子成了我的學生,而我也特別關照他。
某天學校舉辦校外教學而在外面住宿。
當天晚上有安排營火晚會的活動,主辦單位很用心,發給每位學生一個小燈,讓每位學生可以述說著想要感謝的人、或是一些心裡話。
也許是現場氣氛太溫馨了,這名孩子突然哭了,我很著急,連忙上前關心。
「你怎麼了?」
「老師,我想媽媽。」他這麼說。
由於深深知道這孩子的家庭狀況,知道他與親生母親已經很久沒見面,於是我安慰幾句,沒想到他越哭越大聲,引來其他老師的關注。
有一名比我還要資深的老師當場指責我,為什麼要讓這孩子參加校外教學?
「你怎麼可以讓這孩子參加這活動?」、「你沒有先評估過嗎?」、「外界會以為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這種素質!」
我感到很生氣。
「孩子不能哭嗎?」、「這種場合、這種氣氛本來容易感傷,哭難道犯法了嗎?」
每一年都有著特殊節慶,比如過年要團員、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等等會讓人想起家人的日子,但對某些人來說卻勾起悲傷回憶,尤其是這種已經很久沒有與親生母親見面的孩子,會格外的思念家人。
試著站在這孩子的立場,我能夠理解孩子想哭的原因。
站在這位資深老師的立場,他維護著學校的名聲,深怕會讓外界以為這學校的學生都容易情緒失控,或怕這名身心障礙的學生會帶來不少麻煩。
這是否是針對?
如果是健全家庭的孩子因為感動而哭呢?同樣會遭受到這樣的指責嗎?
———————————
孩子身上的標籤,是怎麼貼上的?
我試著接納、試著給予愛,
但有些人卻不是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