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敏教授《台灣經濟四百年》這本書,基本上就是一本要來翻案許多台灣經濟史迷思,以及破除國民黨經濟奇蹟神話的書。
以經濟學的角度切入,這本書的核心探討議題就是「臺灣怎麼走向今日富庶」,從第一章庶民生活的變化開始,一路從荷蘭時代談到戰後半導體產業,探索台灣現代經濟的起源、成長原因和影響。
由於作者採用的研究方法之故,因此他在本書指出荷蘭與清朝等農業時代經濟體無甚變化,而他認為台灣是從日本時代開始走向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故本書篇幅以日治和戰後為主,荷治和清領時代作為歷史脈絡的鋪墊,以及對西拉雅族墮胎的解釋、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否在對台灣的統治與貿易中賺錢,以及清朝時期原住民和漢人的土地關係等議題做部分的討論與翻案。
而本書著重指出,日本時代是臺灣走向現代經濟的奠基期,舉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公共建設、土地產權、公共衛生等等均始於日本,奠下良好基礎,因此作者以「邁向現代經濟成長」的角度來說,肯定了日本統治帶來的正向發展。
在本書對日本時代經濟史的描繪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種甘蔗的經濟利益,竟加速了纏足解放,經濟利益的提升,連帶帶動了女性地位的提高、減少女性失蹤人口和解放纏足,同時作者也試圖翻案過往強調種甘蔗是壓榨農民的看法,這一點與過往所學有所不同,經與台灣史研究的朋友商榷,這亦是目前學界正在討論的議題。
進入戰後中華民國的統治後,作者指出,雖然中華民國政府承繼了日本的優良體質,但是因為台灣被迫捲入中國內戰之故,加上國民黨政府重心在軍事和鞏固自身統治,又缺乏財經人才,認定台灣隨時會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攻下,因此透過各種管制政策和優鮮配給追隨者的政策,從1945年後就出現了戰後嚴重、但過往二戰期間不曾有過的米荒,以及之後為了負擔軍事開支導致的極端嚴重的惡性通膨,而惡性通膨正是導致戰後台幣飆漲、財政崩潰的原因,且國府當時無意願解決,帶來的應急黃金也承認將因軍事開支耗盡,而統治者甚至認定必須如此運作。這一切均使得臺灣陷入隨時崩潰的危機。
之所以後續能有轉機,乃係來自於美國對中華民國的及時援助,也就是知名的美援,加上嚴格管控美援的運用方式,並提出財經建議,要求國民黨大力改變,為了得到美國的支持,因此國民黨憤恨地被迫配合,但在政策中仍然暗中偷工減料,修改建議、偷渡自己想法,弱化改革。
然而美國建議即使是弱化版也同樣奏效,使得台灣經濟環境日趨轉佳,同時國民黨內部分人士亦願意違逆多數黨政人士看法勇於冒險,搭配外資湧入、台灣人勤奮努力等要素,使得臺灣取得極佳的優勢,擊敗墨西哥、南韓等對手,因此一步一腳印,最終走至今日的富庶。
也因為作者在書中強調美援和美國國際開發分署提出的建議,因此也特別著重反駁了技術官僚對於台灣經濟有重大影響的主張,駁斥了幼稚工業保護論的看法,並認為健全的環境和財經改革才是台灣走向經濟起飛的原因。
最後,本書也有提及到一些碑文有問題,例如本書頁71提到的小琉球烏鬼洞風景區記事碑,頁199的淡水雙峻頭水源地紀念碑,希望能夠修正他們有所謬誤或缺漏的紀念碑文。
本書採單元主題,所以像看戲說臺灣,好看易懂,許多章節也再商榷很多過往的經濟史觀念,雖然有些見解值得再討論,或者因僅以經濟面向之故切入討論,仍需配合其他研究討論現象,但整體瑕不掩瑜,非常推薦本書,並可搭配Youtube上的授課影片,以及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吸收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