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照空間成為建築師考試中的熱題之一。

113年建築設計標題:(醫療)長者日間照顧中心
113年高考三級標題:(醫療)高齡者日間照顧中心➤題目解析
108年建築設計標題:(醫療)國小閒置教室「老小共學」校舍增改建設計
106年公務、關務、交通、港務薦任:(醫療)都市社區婦幼社會福利中心設計
105年高考二級標題:(醫療)社區生活服務中心
102年高考三級標題:(醫療)社區老人日間照顧暨長青學習中心設計
101年高考三級標題:(醫療)身心障礙者之家
97年地方特考標題:(醫療)偏遠山區衛生所設計
95年高考三級標題:(醫療)社福醫療中心
93年地方特考標題:(醫療)衛生所規劃設計
84年建築設計標題:(醫療)衛生所暨市民保健中心建築設計
81年建築設計標題:(醫療)分科聯合診所綜合大樓
建築師考試建築設計和敷地計劃題目不只是因為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更因為「日照中心」、「老人住宅」、「社區共照」這些類型空間,考起來圖難、題深、法規多、變數大,卻正好考驗設計者對於「長照空間 × 建築策略 × 無障礙對應」的整合力。
相關連結:##法規名稱: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標準
筆者想從考試角度,拆解考題背後的邏輯,並提供考生幾個必備的設計戰術。
一、題目越講「照護」,你越不能只畫「房間」
很多學生第一次遇到長照型題目,會習慣把它當作「單一病房」或「老人版集合住宅」來處理,但這會掉入三個陷阱:
- 忽略社交互動空間(如共用起居、活動區、交誼廊)
- 誤解空間等級(把日照中心當成全天住宅設施)
- 平面塞滿床位(以為「量多」就等於「滿分」)

筆者建議:實際上,考題要你回應的是一種照護邏輯與日常生活方式的整體設計,不只是空間疊加,更是「空間×行為」的整合思考。

同學會常把醫院設計平面套來日照空間使用
考題的核心不是病房堆疊,而是生活設計。
很多同學一看到「老人」、「照護」就開始瘋狂塞床位、畫單人房,結果畫出來的,只是一張像醫院病房的平面圖。這樣會錯過真正該表現的重點。
筆者建議考生們,請你換一個角度想:
- 日照長者整天都躺在床上嗎?
- 日照中心是醫院病房照護機構嗎?
- 如果你是長輩照顧者,你希望空間怎麼幫你分擔壓力?
如102年公務高考三級:社區老人日間照顧暨長青學習中心設計

題目其實在暗示考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 題目把「學習教室」、「文康娛樂」、「社交聯誼」放在最前面,暗示長者需要的是 學習與互動的舞台,而不是被動躺床的「床位」計算!
- 作圖時,請先規劃 課程動線 和 共融交流區:長桌工坊、書法教室、體適能角落,都要能 一條線 從接待 → 活動 → 餐點 → 休息,減少移動障礙。
- 「日照」的本質是 白天到站、晚上回家,所以題目沒要求夜間床位,而是把重點放在 備餐/送餐 與 在宅支援。
- 圖面要呈現 日間活動主空間(光線、視野、戶外花園)+ 傍晚回社區的接送區。夜間只需設計短暫休憩室,不是大規模寢室。
- 題目安排「照護專業諮詢」、「志工訓練」——這告訴你:設計不只服務長者,也要服務 家庭與專業照顧者。
所以其實,你在設計的是需要一種日常節奏的舞台,空間只是幫助這些日常活動更順暢地發生。
所以,筆者建議你畫圖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 有沒有設計出讓長者之間能互動的空間?(共用起居、活動區)
- 有沒有搞清楚這裡是「白天活動」還是「24hr全天照護」?(空間等級不同)
- 你能不能用空間安排來呈現日常照顧的節奏?(空間行為動線圖)
記住——考試目的不是床位展示圖,而是你對「高齡生活方式」的回應!
二、讀題關鍵字 = 設計策略提示
另外舉考題實際例子:
113年高考三級標題:(醫療)高齡者日間照顧中心

筆者建議:關鍵字解析與設計策略必需以長照的立場為核心,從考題的角度進行深入社區性思考與提出對應策略。
OS:簡單說就是要以社區進出角度去看基地環境說明
1. 「基地位於社區中心區域」、「鄰近主要交通幹道」
- 對應策略一:日間照顧
- 屬於日間使用者活動導向設施,因此無需設置住宿功能(可以題目空間需求做調整),適合安排為上午進場、下午離開的日照中心。
- 鄰近交通幹道與社區核心,適合長者通勤、家屬接送,強化日照使用者便利性與交通可達性。

盡可能把周遭道路系統一同進入考慮變成說明詳圖
2. 「北側為衛生所」
- 對應策略二:健康促進
- 與醫療機構鄰近,設計上可考慮復健、健康諮詢、健康講座空間。
- 同時也建議設置室內運動、復健練習空間,配合衛生所的資源形成「社區健康網絡」。
3. 「西側與一所小學相鄰」
- 對應策略三:社區參與
- 可設計彈性共用空間(如教室、廚房等),促進代間交流或舉辦活動。
- 教育與照護單位毗鄰,也可進行長幼共學、節慶活動等合作,設計上需留意動線與隔音處理。

4. 「依據該地區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
- 對應策略四:防災應變
例如另外一提考題為例子:專技106年敷地計劃社區樂齡學苑

筆者建議可以針對《社區樂齡學苑》這個題目,從「安全規劃願景」出發,並融合以下三大面向進行思考,因為題目提到了以下內容:
- 地形與氣候條件(高低差、暴雨)
- 基地周邊居住型態(四、五層連棟式公寓住宅)
- 社區公共設施角色(災時支援 × 日常服務)
我們可以這樣持續深入提出...以下是分析與設計願景的小圖,考生可運用於設計說明或圖文參考:
一、從地形出發:建立高程邏輯,導引安全動線
- 基地存在東北高、西南低的坡度差(0.5m),配合「暴雨時排水不良、偶有淹水」的狀況,設計上採取以下策略:
- 主要出入口設置於東北側高點,提高防水安全等級。
- 活動核心區域抬高設計,形成半開放式平台空間,強化暴雨保護性。
- 西南角低地帶保留綠地或滯洪空間,具備雨水緩衝功能。
二、與周邊住宅協調:建立社區共防的微型避難所
- 周圍多為四、五層連棟式老舊公寓住宅,居民以高齡者與家庭為主,面臨以下問題:
- 室內無電梯,垂直避難不便。
- 住宅空間擁擠,災時缺乏集結空間。
- 本案可扮演「社區微型避難站」角色:
- 設置開放式集會空間與緊急避難平台。
- 可提供鄰里短期庇護與臨時訊息傳遞(如公告牆/LED板)。
- 根據分區管制要點與公共服務設施定位,需納入避難動線、疏散廣場、備災儲藏空間等。
- 社區設施除日常使用,也應具備災害發生時的避難場所機能,可考慮開放中庭/集會空間作為臨時避難點。

考生請切記!這種題目,不只是叫你畫一個「日照中心」而已,其實背後藏著的是一整套社區防災的概念。你要想的不是只有空間好不好用,而是:**平常可不可以用?災害來了能不能撐得住?鄰居有地方避難嗎?**這才是真正考試在考的「核心內容」!!
另外給各位考生一個提醒:
不要只看題目裡的幾個關鍵字就下筆,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從關鍵字「看見背後的議題」。
像這一題,不只是「避難」、「老舊公寓」、「高齡者」,而是你有沒有看見——這其實是在問你:「你怎麼設計一個,平常能用、災時也能用的長照設施?」
再來也很重要的一點是:
記得把都市地區跟非都市地區的狀況分開來想。
都市人多、密度高、樓梯爬不上去;非都市地方可能交通慢、資源少。不同地區,要有不同的設計邏輯。這樣你在考場上才不會畫得一模一樣,讓評審覺得你只會一套設計。
總之,設計是活的,記得用「人」的角度去想,空間才有力量!!

三、必背空間面積與配置技巧
以下是筆者將常見的「長照 × 日照」空間配置筆記(適用於平面圖答題):
【筆者給考生的提醒與建議】
在面對醫療照護類考題時,許多考生常因為空間類型多、面積範圍寬、使用者複雜,而感到焦慮與混亂。其實,這類題型的核心,不在於「背出每一個空間面積」,而是培養一種理解與轉譯的能力:懂得看懂需求 → 分析人流 → 組織空間 → 表現設計意圖。
筆者想給你三點建議:
- 掌握結構比死背數字更重要
- 你不需要記住每一坪是多少平方公尺,也不需要精準背下每一個功能空間的面積,但你需要懂得如何「估算」、「組合」、「區分」,知道哪些空間一定要連在一起、哪些功能需要分開配置。
- 畫圖不只是呈現,更是「說服」
- 圖面不是交差的工具,而是你設計思考的展現。評審不會只看你空間標註對不對,更會看你「為什麼這樣安排」。如果你能展現思路清晰、分群合理、關係明確,圖面就會自然而然加分。
- 遇到不熟題型,先冷靜找重心
- 醫療題常有特殊名詞,像是「復能」、「日照」、「機構型長照」,別急著緊張。先找出主要使用者(長者/看護人員/社區民眾?)、主要空間(活動/用餐/照護/出入動線?)、主要設計策略(分區/高低差/安全/自然介入?),建立架構後再下筆,才能有效掌握全局。
例如歷屆考題 101年高考三級:身心障礙者之家

筆者建議:當我們遇到像這題「身心障礙者之家」這類照護型建築時,除了掌握使用者需求與空間分區,更要仔細觀察基地環境的限制與潛在風險。這塊基地本身就位於山坡地形上,有+10公尺高差,周圍還分布著大片密林,代表現地不僅有高低起伏,也有可能潛藏土石滑動、邊坡不穩、排水困難等災害風險。這些條件會直接影響建築量體的配置,例如:無障礙動線要怎麼避開高差?主要空間要不要遠離密林邊界?是不是應該把密林當成防風或療癒景觀,而不是出入口?在畫圖之前,一定要先冷靜分析這些地形與自然因素,才能避免畫出一個理論上合理、實際上危險的配置。

此外,題目明確指出收容對象中有30位重度者、10位中度障礙者,意味著空間規劃必須高度重視安全與動線可及性。像是無障礙通行、照護動線、緊急避難出口等,都需緊密結合使用情境設計。不是只畫出合格圖面,而是要讓空間真正能「安全使用、照護順暢」。


再次提醒記住!你不是在畫一堆房間,而是在創造一個「照顧人的空間」
題目裡的每個面積、功能與名詞,背後都對應著一群有需要的人—— 如果你能畫出讓他們安心、便利、有人情味的空間,那你就已經是很棒的設計者了。
四、剖面策略與法規對應
若要讓你的圖進入高分區,除了平面合理,還要有剖面與結構法規的呼應。舉例:
- 日照中心設置於二樓?請在圖中加上電梯 + 緊急疏散階梯 + 無障礙廊道連接。
- 多層共構?請明確標示上下空間關係,例如上層為辦公/下層為開放活動區。
- 法規引用?可簡寫於圖旁,如:「依長照機構設施設置標準 §XX 條…」
長照設計不是畫老人家住的地方,而是畫「未來的我們會怎麼生活」
很多考生對「老人題」有點排斥,覺得不好畫、不夠有趣。但其實,長照空間設計題,是少數能讓你結合公共建築規劃、人本空間、生活方式與社會議題的試題。
你畫的不是空間,是未來城市生活的一種版本。
當你用這個角度去面對考題,分數與眼界,會一起打開。
筆者建議畫圖前的三個提問,幫助你打開長照設計視野:
- 「這裡的生活,是一個人的孤單,還是一群人的連結?」
→ 畫出共居/共食/互助的場景。 - 「這是被照顧的空間,還是自我實現的舞台?」
→ 安排活動室、藝文空間、教學與參與的機會。 - 「這個空間,是為現在畫的,還是為未來生活的可能性而畫?」
→ 保留彈性、模糊邊界、讓空間能因人而變、因時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