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試了台式手工麵條,添加蔥油和辣椒醬,味道相當不錯。這種麵條本身是波浪紋,呈現連綿不斷的W形,拉出如海岸線條跟夏天很配合。
麵的製作過程純天然,經過多個工序,例如;混麵、切麵、壓麵,並將折好的麵放在竹篩上大約兩至三天,期間要把麵翻過來曬,然後所處理的麵得到適當乾燥,製作出彈牙而爽口新鮮麵。從前我是不太吃辣的,應該來說舌頭不太能夠承受辣度的衝擊。吃過辣後喉嚨會有種刺熱之感,所以每當看見別人把麵條加辣總令我有點冒汗。
隨著出來社會工作後,接觸事物多了很多,時代亦變化很大。像我這種不吃辣的漸漸也成為生活部分,從而學會一樣東西。那就是要吃一點辣。去品嚐不同的辣,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辣度。香料和食物隨環境不斷變化,人亦不停在時間調整適當位置。相比起即食麵條,近年流行手工麵條製作,講求天氣、温度、日照、製造技術,背後有連串人情味濃厚的故事和鄉土特色。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寸的人,每處地方自有其的特色。在香港雲吞麵和魚蛋粉麵很有名,價錢方面相當實惠方便。而在台灣遍地你能找到好麵,由於製麵業相當發達,在關廟地區一帶流行說法:關廟有三寶,即是鳳梨,竹筍和手工麵。對於當地人來說不僅是作為食糧,亦是引以為傲的地標文化。
文房有四寶,煎釀有三寶。台灣有另外稱呼名為寶島,畢竟陽光奪目太熱,去旅行想先找碗麵條消消暑,不妨可以選擇涼拌或放湯麵條。製作方法繁多,五花八門菜式讓你目不暇給,使用簡單的調味亦能提升味蕾層次。總之必定找出心中想吃的手工麵。
手工麵是歲月味道,猶如編織術一拉一繡,如果每個麵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有機會你會想細味編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