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界線、情緒與語言學習,從家裡的日常爭執開始說起
最近因為小女兒桃子(2 歲半)和大女兒梨子(5 歲)之間的互動,
讓我對「搶玩具」這件事有了新的感觸,也意外得到一點小小的教養突破身為桃梨媽咪,在陪伴這對姐妹成長的過程中,
我發現:孩子的搶奪行為,背後其實不是「壞」,而是「還不會」
🌱 小孩搶玩具,不是壞,是還沒學會
阿桃現在兩歲半,正值自我意識快速成長的階段
看到喜歡的東西,她常常就是直接「伸手搶」,
對她來說,那只是「我想要」的自然反應
我當然會制止,也曾一再說:「不要搶!」
但很現實的是,她還是常常再犯
直到上週二,因為她腸病毒需要居家休息一週,
這段比較密集的相處時間,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契機

✨靈機一動:「你說說看,如果想要呢?」
那天桃子妹妹又和梨子姊姊搶玩具,我照例制止:「桃,不可以搶。」
但突然間,我換了個方式:
「你可以說:姊姊可以借我嗎?你試著說一次看看。」
她乖乖照著複述了一遍
「賊賊(姊姊)..賊偶(借我)..哦以(可以) 嗎?」
然後……神奇的事發生了
從那天起,她搶玩具的頻率明顯下降,
像是某個開關被打開了
她開始會用說的、會等、甚至有時還試圖用眼神和聲音去傳遞她的需求
🔄語言是行為的替代方案
這讓我深刻體會:我們常常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但卻忘了教他們「那應該怎麼做」
兩歲的阿桃,不是故意搗蛋,
她只是「還沒有語言能力去處理想要東西時的衝動」
當我教她「你可以這樣說」,我其實是給了她一條替代行為的路徑
她的行為改變,並不是因為我講了一百次「不要搶」,
而是因為她終於「有別的路可以走」
🎧 梨子姊姊的委屈,也值得被看見
當然,搶玩具的另一邊,是那位五歲的梨子姊姊
每次被搶時,她也會表現出強烈的情緒,
有時乾脆直接「搶回來」
以前我可能會立刻制止:「你這樣也不行。」
但現在我開始理解:
梨子不是在鬧脾氣,她是在捍衛界線
只是,她也還在學習「怎麼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所以這次我也教她說了一句非常實用又溫柔有力的話:
「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應該要先問過我。」
她一開始有點不好意思講,
但後來真的開始練習用這句話代替搶回或哭鬧
這不只是一句話,而是我在教她為自己發聲、劃出界線,而不是一味退讓
👪 那,一般家庭都怎麼處理搶玩具?
坦白說,我自己小時候常常聽到的是簡單說:「不能搶啦!」
或者「妹妹還小,你讓一下嘛!」
但後來我開始反思,這些回應其實可能帶來更多委屈與混亂
🧱常見教法1:直接制止 + 道德指責
「你怎麼可以搶別人的東西?你這樣很沒禮貌耶!」
「你都多大了還在搶?」
📉可能的後果:
- 孩子會害怕犯錯、想要掩飾錯誤,而不是去理解為什麼那樣做不對。
- 容易內化「我是壞孩子」的標籤,不是學會怎麼做才對。
- 沒有給替代行為,下一次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常見教法2:大事化小、忽略處理
「小孩子就這樣啦,等一下就沒事了。」
「搶一下有什麼?姊姊讓一下不行嗎?」
📉可能的後果:
- 小孩學不到「尊重界線」或「表達需求」的方法。
- 被搶的孩子(通常是姐姐)會覺得委屈又沒人挺,久了容易壓抑、逆來順受,甚至內心冒出不滿與自我懷疑。
- 搶的孩子則覺得「我只要搶就有用」,反而加強了這種行為模式。
🧹常見教法3:要求大的一方讓步(為了和諧)
「你是姊姊,要懂事一點。」
「妹妹還小,不懂事,你讓她啦。」
📉可能的後果:
- 大的孩子感到「我被犧牲」,小的孩子學到「我年紀小就有特權」。
- 容易養出乖孩子的委屈,以及寵孩子的無界限。
- 家庭中的公平感被破壞,長期會影響手足感情。
這些其實都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 那怎麼做比較好?
像我這次的做法,就是一步步練習這三件事:
- 幫小的孩子說出口
不是說「不可以搶」,而是教她「你可以怎麼問」。 - 幫大的孩子保護自己
讓她知道她可以說:「我不喜歡這樣,你要問過我。」 - 每一次衝突,都是一次社會技能演練
不急著結束戰場,而是陪她們一場一場練習怎麼處理需求和界線
💖 結語:不是要她們不吵架,而是學會怎麼吵得有意義
姐妹之間的搶奪不是災難,而是人生社交技能最早的模擬場
媽媽不是裁判,而是教練;不是只說不可以,而是教怎麼可以
那天桃子說出:「姊姊可以借我嗎?」的時候,
我知道她學會的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種「尊重與溝通」的方式
而梨子說出:「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時,我知道她正在練習「界線與自尊」
這兩句話,對我來說,比什麼都值得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