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搶玩具怎麼辦?從日常爭執看孩子的界線、情緒與語言學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孩子的界線、情緒與語言學習,從家裡的日常爭執開始說起

最近因為小女兒桃子(2 歲半)和大女兒梨子(5 歲)之間的互動,

讓我對「搶玩具」這件事有了新的感觸,也意外得到一點小小的教養突破

身為桃梨媽咪,在陪伴這對姐妹成長的過程中,

我發現:孩子的搶奪行為,背後其實不是「壞」,而是「還不會」

🌱 小孩搶玩具,不是壞,是還沒學會

阿桃現在兩歲半,正值自我意識快速成長的階段

看到喜歡的東西,她常常就是直接「伸手搶」,

對她來說,那只是「我想要」的自然反應

我當然會制止,也曾一再說:「不要搶!」

但很現實的是,她還是常常再犯

直到上週二,因為她腸病毒需要居家休息一週,

這段比較密集的相處時間,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契機

raw-image


✨靈機一動:「你說說看,如果想要呢?」

那天桃子妹妹又和梨子姊姊搶玩具,我照例制止:「桃,不可以搶。」

但突然間,我換了個方式:

「你可以說:姊姊可以借我嗎?你試著說一次看看。」

她乖乖照著複述了一遍

「賊賊(姊姊)..賊偶(借我)..哦以(可以) 嗎?」

然後……神奇的事發生了

從那天起,她搶玩具的頻率明顯下降

像是某個開關被打開了

她開始會用說的、會等、甚至有時還試圖用眼神和聲音去傳遞她的需求

🔄語言是行為的替代方案

這讓我深刻體會:我們常常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但卻忘了教他們「那應該怎麼做」

兩歲的阿桃,不是故意搗蛋

她只是「還沒有語言能力去處理想要東西時的衝動」

當我教她「你可以這樣說」,我其實是給了她一條替代行為的路徑

她的行為改變,並不是因為我講了一百次「不要搶」,

而是因為她終於「有別的路可以走」

🎧 梨子姊姊的委屈,也值得被看見

當然,搶玩具的另一邊,是那位五歲的梨子姊姊

每次被搶時,她也會表現出強烈的情緒,

有時乾脆直接「搶回來」

以前我可能會立刻制止:「你這樣也不行。」

但現在我開始理解:

梨子不是在鬧脾氣,她是在捍衛界線

只是,她也還在學習「怎麼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所以這次我也教她說了一句非常實用又溫柔有力的話:

「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應該要先問過我。」

她一開始有點不好意思講,

但後來真的開始練習用這句話代替搶回或哭鬧

這不只是一句話,而是我在教她為自己發聲、劃出界線,而不是一味退讓


👪 那,一般家庭都怎麼處理搶玩具?

坦白說,我自己小時候常常聽到的是簡單說:「不能搶啦!」

或者「妹妹還小,你讓一下嘛!」

但後來我開始反思,這些回應其實可能帶來更多委屈與混亂


🧱常見教法1:直接制止 + 道德指責

「你怎麼可以搶別人的東西?你這樣很沒禮貌耶!」

「你都多大了還在搶?」

📉可能的後果:

  • 孩子會害怕犯錯、想要掩飾錯誤,而不是去理解為什麼那樣做不對
  • 容易內化「我是壞孩子」的標籤,不是學會怎麼做才對。
  • 沒有給替代行為,下一次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常見教法2:大事化小、忽略處理

「小孩子就這樣啦,等一下就沒事了。」

「搶一下有什麼?姊姊讓一下不行嗎?」

📉可能的後果:

  • 小孩學不到「尊重界線」或「表達需求」的方法。
  • 被搶的孩子(通常是姐姐)會覺得委屈又沒人挺,久了容易壓抑、逆來順受,甚至內心冒出不滿與自我懷疑。
  • 搶的孩子則覺得「我只要搶就有用」,反而加強了這種行為模式。


🧹常見教法3:要求大的一方讓步(為了和諧)

「你是姊姊,要懂事一點。」

「妹妹還小,不懂事,你讓她啦。」

📉可能的後果:

  • 大的孩子感到「我被犧牲」,小的孩子學到「我年紀小就有特權」。
  • 容易養出乖孩子的委屈,以及寵孩子的無界限。
  • 家庭中的公平感被破壞,長期會影響手足感情。


這些其實都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raw-image


✅ 那怎麼做比較好?

像我這次的做法,就是一步步練習這三件事:

  1. 幫小的孩子說出口
     不是說「不可以搶」,而是教她「你可以怎麼問」。
  2. 幫大的孩子保護自己
     讓她知道她可以說:「我不喜歡這樣,你要問過我。」
  3. 每一次衝突,都是一次社會技能演練
     不急著結束戰場,而是陪她們一場一場練習怎麼處理需求和界線

💖 結語:不是要她們不吵架,而是學會怎麼吵得有意義

姐妹之間的搶奪不是災難,而是人生社交技能最早的模擬場

媽媽不是裁判,而是教練;不是只說不可以,而是教怎麼可以


那天桃子說出:「姊姊可以借我嗎?」的時候,

我知道她學會的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種「尊重與溝通」的方式

而梨子說出:「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時,我知道她正在練習「界線與自尊」

這兩句話,對我來說,比什麼都值得記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科學 × 育兒 × 共讀筆記庫
24會員
61內容數
桃梨媽咪|科學腦 × 媽媽心 🍐🍑 育兒要溫柔,也要有證據。 親子科學 × 雙語共讀 × 情緒教養 每週更新哦✍️
2025/07/15
孩子畫畫不是亂畫,而是在「說心事」。我家兩歲多的梨仔畫出一連串藍黑塗鴉,背後竟藏著她說不出口的情緒訊號。色彩,其實是孩子最早學會的情緒語言。這篇文章帶你看懂孩子的顏色偏好、塗鴉背後的心理學證據,以及你如何成為「讀懂他們顏色」的大人。
Thumbnail
2025/07/15
孩子畫畫不是亂畫,而是在「說心事」。我家兩歲多的梨仔畫出一連串藍黑塗鴉,背後竟藏著她說不出口的情緒訊號。色彩,其實是孩子最早學會的情緒語言。這篇文章帶你看懂孩子的顏色偏好、塗鴉背後的心理學證據,以及你如何成為「讀懂他們顏色」的大人。
Thumbnail
2025/07/09
孩子只在媽媽面前耍賴,是被寵壞還是太信任你? 明明教養原則一致,為什麼她在爸爸面前乖乖的,卻在你面前躺地崩潰、鬧情緒? 這篇文章帶你從腦部發展與親子關係的角度,理解孩子「選擇耍賴對象」的原因,幫你破解媽媽內耗,安心做孩子最安全的情緒基地。
Thumbnail
2025/07/09
孩子只在媽媽面前耍賴,是被寵壞還是太信任你? 明明教養原則一致,為什麼她在爸爸面前乖乖的,卻在你面前躺地崩潰、鬧情緒? 這篇文章帶你從腦部發展與親子關係的角度,理解孩子「選擇耍賴對象」的原因,幫你破解媽媽內耗,安心做孩子最安全的情緒基地。
Thumbnail
2025/07/01
💥「都幾歲了還在發脾氣?」——其實不是EQ差,也不是脾氣壞,而是從來沒人教我們怎麼處理情緒。 原來,大腦負責情緒管理的區域要到25歲才發育完成;情緒成熟,不是長大就會,而是後天練出來的能力。 如果你也曾在爆炸後懊惱、想變好卻不知從哪開始,這篇文章,寫給正在努力的大人們。
Thumbnail
2025/07/01
💥「都幾歲了還在發脾氣?」——其實不是EQ差,也不是脾氣壞,而是從來沒人教我們怎麼處理情緒。 原來,大腦負責情緒管理的區域要到25歲才發育完成;情緒成熟,不是長大就會,而是後天練出來的能力。 如果你也曾在爆炸後懊惱、想變好卻不知從哪開始,這篇文章,寫給正在努力的大人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好友的兒子正處於豬狗嫌的年紀 上一秒還是可愛的天使,下一秒就變成吵鬧的惡魔,情緒起伏很大 很多事會想自己來,「不要、不要」是他現在最常說的話 搞得她每天都處在理智線斷裂的邊緣
Thumbnail
好友的兒子正處於豬狗嫌的年紀 上一秒還是可愛的天使,下一秒就變成吵鬧的惡魔,情緒起伏很大 很多事會想自己來,「不要、不要」是他現在最常說的話 搞得她每天都處在理智線斷裂的邊緣
Thumbnail
我知道過一陣子她還是會忘記教訓,還是會踩到同一個地雷。但我也相信,孩子們會在重複的練習中成長。 也許我發個脾氣、打罵一下,會讓她立刻得到教訓。可是我可能也會心情鬱悶好一陣子。 教養的過程,不就是充滿各式挑戰嗎? 沒有絕對的正解,條條大路也不一定通羅馬,但能用自己最喜愛、最舒適的方式,自己也有安全感。
Thumbnail
我知道過一陣子她還是會忘記教訓,還是會踩到同一個地雷。但我也相信,孩子們會在重複的練習中成長。 也許我發個脾氣、打罵一下,會讓她立刻得到教訓。可是我可能也會心情鬱悶好一陣子。 教養的過程,不就是充滿各式挑戰嗎? 沒有絕對的正解,條條大路也不一定通羅馬,但能用自己最喜愛、最舒適的方式,自己也有安全感。
Thumbnail
相差2到4歲的手足,平均每小時會衝突6.3次,也這樣算下來就是十分鐘一次的概念。說真的,以身為二寶媽的親身經驗來看,十分鐘一次都還算長的了。有時候吵起來,只要一不在旁邊跟著玩就要吵架。 本篇來談談姐弟倆彼此紛爭的狀況與個人處理手足紛爭的作法。
Thumbnail
相差2到4歲的手足,平均每小時會衝突6.3次,也這樣算下來就是十分鐘一次的概念。說真的,以身為二寶媽的親身經驗來看,十分鐘一次都還算長的了。有時候吵起來,只要一不在旁邊跟著玩就要吵架。 本篇來談談姐弟倆彼此紛爭的狀況與個人處理手足紛爭的作法。
Thumbnail
當人們越來越年長,便越來越不會處理事情,有些時候還不如小孩子的處理來個爽快。 童言無忌,有些時候的童言童語,倒是讓事情處理不好的大人,該好好學習。 有個孩子的媽總是因為軟弱,常被欺負,她雖然想進了方法,看盡了所有心靈書籍,甚至還做了心理輔導,女兒看在眼裡,最後也忍不住說了~媽媽,如果你覺得委屈,下次
Thumbnail
當人們越來越年長,便越來越不會處理事情,有些時候還不如小孩子的處理來個爽快。 童言無忌,有些時候的童言童語,倒是讓事情處理不好的大人,該好好學習。 有個孩子的媽總是因為軟弱,常被欺負,她雖然想進了方法,看盡了所有心靈書籍,甚至還做了心理輔導,女兒看在眼裡,最後也忍不住說了~媽媽,如果你覺得委屈,下次
Thumbnail
我跟姊姊的溝通方式,不等於完全適合跟妹妹的溝通方式, 我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更不等於適合姊姊處理情緒的方式, 我能理解自己講出來的話,但我要一個未滿五歲的孩子“立刻”學會「尊重」,是不是也對她來說太沈重? 我在面對孩子的紛爭時,可能表達出我不會生氣的字句,但我是否把手插著腰然後沒有表情的看著她們呢?
Thumbnail
我跟姊姊的溝通方式,不等於完全適合跟妹妹的溝通方式, 我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更不等於適合姊姊處理情緒的方式, 我能理解自己講出來的話,但我要一個未滿五歲的孩子“立刻”學會「尊重」,是不是也對她來說太沈重? 我在面對孩子的紛爭時,可能表達出我不會生氣的字句,但我是否把手插著腰然後沒有表情的看著她們呢?
Thumbnail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習情緒的地方,手足之間有衝突是很正常, 是幼兒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應該從中引導孩子在處理時該怎麼做。 《作伴小編今天要來與大家說說「處理孩子手足衝突小方法」💥 爸比媽咪們可以跟著做做看,一起優雅的化解這場戰爭吧🙌
Thumbnail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習情緒的地方,手足之間有衝突是很正常, 是幼兒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應該從中引導孩子在處理時該怎麼做。 《作伴小編今天要來與大家說說「處理孩子手足衝突小方法」💥 爸比媽咪們可以跟著做做看,一起優雅的化解這場戰爭吧🙌
Thumbnail
在我的育兒路上,我很慶幸有著神隊友的配合,讓我在教育孩子上可以儘量用上我的理念,使大家的教育有著一致性,不至讓孩子出現模棱兩可,不知應該聽誰的混亂的情況出現。 在懷上第二胎時,我就已經開始對家人耳提恭命的說道。 第一,將來兩個孩子的相處,不要因為妹妹年紀小,而總要哥哥讓著她。 因為哥哥和妹妹的年紀
Thumbnail
在我的育兒路上,我很慶幸有著神隊友的配合,讓我在教育孩子上可以儘量用上我的理念,使大家的教育有著一致性,不至讓孩子出現模棱兩可,不知應該聽誰的混亂的情況出現。 在懷上第二胎時,我就已經開始對家人耳提恭命的說道。 第一,將來兩個孩子的相處,不要因為妹妹年紀小,而總要哥哥讓著她。 因為哥哥和妹妹的年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