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搖擺求取平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芒果的故鄉~玉井層林

芒果的故鄉~玉井層林


向左一點、向右一點。 女兒站在我後鬼吼鬼叫,要我鏡頭一下子往左、一下子往右,怎麼移動怎麼不對。她覺得好的我不好,我覺得可以的她嫌棄。 最終在不影響其他客人的情況下成就了這張她不滿意我也不滿意的照片。 然而現在回頭檢視,照片記錄了我和女兒的爭執,揭示了我和女兒的彼此協商的結果,更是曾經到此一遊的見證。當初的不美麗與不滿早已被拋在腦後、束之高閣,滿滿的是回憶與母女日常。

在教養的過程中,我自認先生和我從來就不是權威的父母,我喜歡孩子暢所欲言適切表達意見和看法。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個有想法、有創造力、具判斷是非能力且願意堅持立場、捍衛自我需求與權力的,當然並非是要他們蠻橫不講理,而是希望她們學會精準協商與適時的妥協退讓。 看似簡單的想法卻在執行上困難重重。 因為,聽話的孩子最好教,要他往東就往東,他雖有意見但他會隱忍滿選擇委屈自己,也不要造成別人負擔和惹人討厭。我願我的孩子是良善的,但是我很怕他的良善成就了他的聽話、容忍與被欺負,所以從小我就要孩子學會表達、學會交友與他人互動。 這過程,對先生和我而言是艱辛的,是爭執與苦痛的。

家中老大是女孩,10個月就開始開口叫爸爸媽媽,1歲可以說2個字的詞彙,1歲4個月可以以句子表達意見。孩子早早學會說話,又很愛說話,因此從小就被要求要什麼都用說的不可以用比的、不可用哭的。 這造就了女兒善於表達,喜歡參與各式話題,有主見,凡事據以力爭的性個。 小時候爭取的是玩具、是需求和個人的喜好。上學了,爭取的是要學這才藝不要學那,不喜歡這老師不喜歡這同學所以不學了,眼界開了想要這想要那。

我們喜歡孩子表達意見,開口溝通,相對的就要承受很多他們似似而非的道理,並且需要花大量時間和他們講理、被他們討厭,耐心等待他們消化情緒與訊息再找機會和他們再次溝通和協商。要做這樣的父母很不容易,因為我們有既有的想法想被他們接受,又需要尊重他們的意願,在不傷他們的自尊和要他們接受我們的想法與關心中尋求平衡。 這好難,真的好難 (好想轉換頻道,把自己調頻成為權威式父母,要求孩子學習服從與孝順,但調了頻後我將不是我~~阿說說而以,怎可能阿)。 因為孩子會為了想要而不是需要要而強渡關山,會在耳邊對我們叨叨唸,要我們心軟、要我們受不了而答應。

你說我們會不會心軟,當然會阿,會不會看到他們堅持而降低標準,當然啦! 這是沒原則嗎? 不是的!父母的退讓和標準的降低代表著溝通的成效不是嗎?我們不可能要孩子表達與溝通卻總是拒絕、反而強行將我們的意志強加在他們身上。父母該當孩子的練習對象,建立孩子正確的溝通技巧,讓孩子透過溝通建立自信與良好的語言能力。 想當然爾,這意味著,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不可能是萬里無雲、風平浪靜,親子間本是磕磕碰碰、暗藏漩渦, 相處之道猶如雙人探戈,我退你進,進退中搖擺求取平衡。 你說是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明治世代的沙龍
1會員
6內容數
2022/08/12
"快樂成長" 是幫助孩子具備抗壓性、挫折忍耐力、問題解決的能力,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達成目標、突破困境、學習自我成長,並學會逐漸扛起生活的責任,以應對往後人生的起伏。
Thumbnail
2022/08/12
"快樂成長" 是幫助孩子具備抗壓性、挫折忍耐力、問題解決的能力,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達成目標、突破困境、學習自我成長,並學會逐漸扛起生活的責任,以應對往後人生的起伏。
Thumbnail
2022/04/13
原來是女兒感受到的是他弟弟為了吃無所不能,凡是主動積極,所以書印證了弟弟其實是女的。 但是媽媽腦裡的畫面卻是,兒子只顧玩,爸爸媽媽要三不五時的幫兒子夾菜入碗,盯著他吃飯,不然現在沒吃飽,待會又說肚子餓,圖增困擾。
Thumbnail
2022/04/13
原來是女兒感受到的是他弟弟為了吃無所不能,凡是主動積極,所以書印證了弟弟其實是女的。 但是媽媽腦裡的畫面卻是,兒子只顧玩,爸爸媽媽要三不五時的幫兒子夾菜入碗,盯著他吃飯,不然現在沒吃飽,待會又說肚子餓,圖增困擾。
Thumbnail
2022/02/08
  勉強學主要是針對孩子的基礎學業,要能自動自發寫作業、要自行安排考前複習,自行選擇的才藝與體育項目不能因為學習後不喜歡或有人際困擾就放棄,學習是挑戰,苦練與苦讀過後將會因為成就感而強化自信。勉強學還用在家庭教養上,我們認為孩子在該有的年齡就該學會的技巧與能力,即使他們沒有學習的意願,我們也會要他
Thumbnail
2022/02/08
  勉強學主要是針對孩子的基礎學業,要能自動自發寫作業、要自行安排考前複習,自行選擇的才藝與體育項目不能因為學習後不喜歡或有人際困擾就放棄,學習是挑戰,苦練與苦讀過後將會因為成就感而強化自信。勉強學還用在家庭教養上,我們認為孩子在該有的年齡就該學會的技巧與能力,即使他們沒有學習的意願,我們也會要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Dilemma14什麼叫公平 🍎情境 「你不公平,為什麼他的比較多」「你偏心」「他還不是一樣」 孩子沒有滿意的時候,總是抱怨東抱怨西,這種情況在有手足的家庭中更為明顯,很容易就把時間跟氣力都花在調停上面,結果就不用談什麼好的互動時間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實說沒有公平的時候,而父母怎麼避也避不了
Thumbnail
#Dilemma14什麼叫公平 🍎情境 「你不公平,為什麼他的比較多」「你偏心」「他還不是一樣」 孩子沒有滿意的時候,總是抱怨東抱怨西,這種情況在有手足的家庭中更為明顯,很容易就把時間跟氣力都花在調停上面,結果就不用談什麼好的互動時間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實說沒有公平的時候,而父母怎麼避也避不了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Thumbnail
有些大人總是喜歡逗弄小孩,時常會以開玩笑的語氣問:「你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呢?」 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可能會說兩個都喜歡;比較懂得看人臉色的孩子可能答案會是提問者;而天真坦率的孩子則是直白地說出真實心聲,倘若答案並非提問者,很可能會迎來不介懷的呵呵大笑,亦可能遭來一頓指責而感到傷心難過。 站在孩子的立場,
Thumbnail
有些大人總是喜歡逗弄小孩,時常會以開玩笑的語氣問:「你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呢?」 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可能會說兩個都喜歡;比較懂得看人臉色的孩子可能答案會是提問者;而天真坦率的孩子則是直白地說出真實心聲,倘若答案並非提問者,很可能會迎來不介懷的呵呵大笑,亦可能遭來一頓指責而感到傷心難過。 站在孩子的立場,
Thumbnail
想知道如何不體罰就能教出好孩子呢?
Thumbnail
想知道如何不體罰就能教出好孩子呢?
Thumbnail
女兒開學一個多月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小學開始有考試吧!這也是她最無法適應的事情。有時早上叫她起床,她總說著:「她不想去學校,好想回幼兒園...」,女兒的個性比較好勝,考試希望自己都沒有錯誤,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回家後看到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嘴巴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
Thumbnail
女兒開學一個多月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小學開始有考試吧!這也是她最無法適應的事情。有時早上叫她起床,她總說著:「她不想去學校,好想回幼兒園...」,女兒的個性比較好勝,考試希望自己都沒有錯誤,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回家後看到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嘴巴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Photo by Nsey Benajah on Unsplash 小時候面對長輩的訓斥,我必然沉默以對,就算心生不忿也從不辯駁。這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不喜歡跟人爭拗,就算被誤會,也不願抗辯,所以當我面對能言善辯的孩子,有時候會無所適從,甚至啞口無言。 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忍氣吞聲,不管家長說甚麼,總是
Thumbnail
Photo by Nsey Benajah on Unsplash 小時候面對長輩的訓斥,我必然沉默以對,就算心生不忿也從不辯駁。這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不喜歡跟人爭拗,就算被誤會,也不願抗辯,所以當我面對能言善辯的孩子,有時候會無所適從,甚至啞口無言。 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忍氣吞聲,不管家長說甚麼,總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