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她只在我面前耍賴?媽媽不是教不好,是她最信任你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她只在我面前耍賴?

她只在我面前耍賴?

✦為什麼她只在我面前耍賴?

媽媽不是教不好,是她最信任你

教養中,孩子在不同照顧者面前展現出不同的行為與反應,

常讓父母困惑:「為什麼她在我面前就這樣?」

但事實上,這樣的差異,反而是家庭中健康互補的展現

我們夫妻之間的教養標準基本一致,

舉例來說:我們都不允許孩子在捷運地板上躺下

但我觀察到,當孩子(我們家的阿桃)和我在一起時,

會出現比較激烈的情緒反應,甚至直接躺地上耍賴

但當爸爸出現,只要一兩句話,她就能站起來,回到規範內


我一開始也內耗:「是不是我教不好?」

初期我會內耗,懷疑是不是自己太軟弱、教不好

但後來我理解,這其實是照顧者角色互補的正常現象


✦ 不同照顧者角色的互補,是家庭的力量

孩子從不同照顧者身上獲得不同面向的支持

媽媽提供無條件的情緒接納,是孩子釋放情緒與探索邊界的安全基地

爸爸則以穩定的界線與行為模式,幫助孩子內化規則與控制衝動

這兩種力量並不是彼此矛盾,而是相輔相成

在我們家,雖然教養原則一致,但因為我和孩子的情緒連結較強,

她更常在我面前測試界線

這不是媽媽「教得不好」,而是孩子知道「媽媽會接住我」,這種信任是珍貴的

爸爸的角色則像一面牆,幫助孩子重新對齊行為方向,讓整體教養更完整

✦ 她不是不知道規則,她是在「選擇耍賴的對象」

以躺地板這件事為例,這代表平常阿桃都有把規範聽進去,

可是因為對象是媽媽,她覺得可以再撒嬌一下,或許就有不一樣的結果,

所以她選擇躺地板胡鬧一下,

當對象換成爸爸,她覺得不能撒嬌了,

也知道自己本來行為就是不對的,

自然就站起來不胡鬧了

✦一樣的藥,不一樣的劇情

最近也常常出現另一種狀況

阿桃生病了,我把藥粉與藥水混合要餵她吃藥

她百般個不願意,甚至揮舞她胖胖的小手手試圖打翻裝著半滿藥水的小藥杯,

爸爸接手拿著小藥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阿桃居然自願用雙手拿起藥杯,直接「乾杯!」還一副巴不得一杯接一杯的樣子



藥杯事件趣圖《媽媽手 vs. 爸爸手》

藥杯事件趣圖《媽媽手 vs. 爸爸手》



✦ 處理「媽媽內耗」的第一步,是理解它的意義

媽媽的情緒內耗,很多來自於「為什麼只有我這樣辛苦?」

或「為什麼她不在爸爸面前這樣?」

這是一個很多媽媽都會問自己的問題,而且問得非常誠實又深刻:

「她在我面前就會耍賴,在爸爸面前就乖,是不是我把她寵壞了?」

我想很清楚地告訴你——不是你寵壞了她,而是她太信任你了


一旦明白,這是孩子在熟悉照顧者面前釋放情緒、尋求安全感的表現,

孩子是用「安全感」來決定自己可以表現出多少情緒。

對她來說,媽媽是最穩定、最能接住她情緒的那個人,

所以她願意在你面前發脾氣、耍賴、甚至躺地板,

就是因為她知道:「媽媽會懂我,不會拋下我。」


理解之後,我開始能以更穩定的心態面對她的情緒,而不是視為一種否定

這樣的轉念,讓我停止懷疑自己,

更專注於當下的陪伴和引導

當我放下「我要她現在就照做」的急躁,也更能接納她用自己的節奏成長


raw-image


✦ 教養的一致性,是孩子內化規則的基礎

雖然孩子在爸爸和媽媽面前表現不同,

但只要我們在行為標準上的態度一致,

就能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真的不能做」

這兩種角色缺一不可,不是誰比較好,也不是誰比較有用,而是:

「媽媽接住情緒,爸爸提供方向,孩子才能既安全、又能成長。」

她可能今天在媽媽面前耍賴,明天又試探爸爸的底線,

但每次都得到一樣的反應,久而久之,她會開始內化這條規則


此外,大人的行為示範也很重要

我們不會在公共場所情緒爆炸、不會躲避責任,

而是誠實表達情緒並回到理性,

這些看似微小的示範,其實都在一點一滴地塑造孩子的觀念

一致性不是一套「一說就有效」的技巧,

而是一種「我始終如一地愛你,也始終如一地幫助你成長」的態度

這會成為孩子日後自我約束與自我照顧的根基。

✦ 她不是被寵壞,是發展正常

把這件事換一個角度看,

如果孩子只在你面前耍賴,而在別人面前都「乖到不行」,

這代表她知道什麼情境可以表達情緒、什麼情境要自律,

這正是情緒發展成熟的早期徵兆

她不是不懂規則,她只是「選擇」在最信任的人面前,讓自己軟弱一下

✦ 2歲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其實是腦發育的自然現象

  • 不接受「不」這個答案
  • 把自己想要的當作唯一目標
  • 一言不合就大哭大叫,或直接躺地崩潰
  • 「我自己來!」但又做不好馬上爆氣

這些,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前額葉」還沒發育成熟,

無法好好控制衝動、情緒,也無法理性理解別人的角度

這個時期的特性叫做:


Terrible Two 不是壞,是正在發展的過程


所以你看到的「看起來像被寵壞的樣子」

其實是孩子正在經歷「自我意識崛起 + 情緒調節能力尚未成熟」這段高張力的階段

raw-image



🚨 那什麼情況下,兩歲孩子真的可能被寵壞

如果以下情況長期出現,而且大人一再妥協、不設限、不引導,就有可能真的寵壞:

  1. 💢 只要哭就一定得到想要的東西
    • 哭就給糖、給玩具、給手機
    • → 強化了「哭鬧=有用」的操作模式
  2. 🚫 不接受任何「不」,否則就會情緒大爆炸
    • 長期沒練習延遲滿足、輪流、等待
    • → 無法面對挫折
  3. 😤 拒絕規範、不管公共場合有無旁人
    • 到處打人、搶東西、不肯聽制止
    • → 大人若總是「算了他還小」,孩子會誤以為「這樣做沒關係」

🎯 幾歲以後,比較能看出「是不是被寵壞」?

✦ 關鍵年齡是:3~4歲以後

這時候大腦逐漸具備:

  • 延遲滿足的能力(等一等)
  • 基本同理心(知道別人也會難過)
  • 自我控制的萌芽(忍住想馬上打人)

所以,如果到了3歲半、4歲後:

  • 還是完全不能接受拒絕
  • 經常用情緒操控大人
  • 完全沒有界線概念,也不願理解別人感受

那就需要認真評估一下,

是不是在早期給予了太多「沒有底線的愛」,或過度補償孩子的需求

🌱 教養,是我們一起完成的任務

兩歲的小孩「很難帶」,是生理腦發展的必經階段,不是你教不好。

只要你願意陪伴她情緒、提供穩定界線、持續溫和但堅定地引導,

孩子會長出內在的力量

不是所有的哭鬧都要處理成服從,

有時候,只需要理解她「正在學習」怎麼處理這個世界的挫折

教養從來不是靠單一角色完成的任務,而是整個家庭協力合作的成果

我們不需要每一刻都完美,只要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時刻,

傳遞出穩定、被愛、有方向的訊號,就已經是在幫他鋪好通往成熟的路


在這條陪孩子長大的路上,願我們也陪自己,變成更穩定、更溫柔的大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科學 × 育兒 × 共讀筆記庫
69會員
84內容數
桃梨媽咪|科學腦 × 媽媽心 🍐🍑 育兒要溫柔,也要有證據。 親子科學 × 雙語共讀 × 情緒教養 每週更新哦✍️
2025/07/01
💥「都幾歲了還在發脾氣?」——其實不是EQ差,也不是脾氣壞,而是從來沒人教我們怎麼處理情緒。 原來,大腦負責情緒管理的區域要到25歲才發育完成;情緒成熟,不是長大就會,而是後天練出來的能力。 如果你也曾在爆炸後懊惱、想變好卻不知從哪開始,這篇文章,寫給正在努力的大人們。
Thumbnail
2025/07/01
💥「都幾歲了還在發脾氣?」——其實不是EQ差,也不是脾氣壞,而是從來沒人教我們怎麼處理情緒。 原來,大腦負責情緒管理的區域要到25歲才發育完成;情緒成熟,不是長大就會,而是後天練出來的能力。 如果你也曾在爆炸後懊惱、想變好卻不知從哪開始,這篇文章,寫給正在努力的大人們。
Thumbnail
2025/06/27
一天三吵,兩個孩子讓我家像戰鬥陀螺大賽場,累?當然累,但我從不後悔有他們。有些兄弟姊妹長大後形同陌路,問題真的出在「天生不合」嗎?心理學告訴我們,手足感情其實是教養方式的成果。這篇文章陪你一起思考:如何建立健康的手足關係?要不要生二寶前,先看看這幾個關鍵提醒。
Thumbnail
2025/06/27
一天三吵,兩個孩子讓我家像戰鬥陀螺大賽場,累?當然累,但我從不後悔有他們。有些兄弟姊妹長大後形同陌路,問題真的出在「天生不合」嗎?心理學告訴我們,手足感情其實是教養方式的成果。這篇文章陪你一起思考:如何建立健康的手足關係?要不要生二寶前,先看看這幾個關鍵提醒。
Thumbnail
2025/06/16
當你說「等一下」,孩子卻立刻爆炸搶玩具?不是他壞脾氣,是大腦真的還不會等! 這篇文章用可愛插圖+實戰故事+腦科學,帶你看懂「等待力」是怎麼長出來的,還教你幾招爸媽實用小技巧,幫孩子從「秒炸小怪獸」練成「耐心小高手」! 👉 點進來一起練出孩子的大腦耐心肌肉 🧠💪✨
Thumbnail
2025/06/16
當你說「等一下」,孩子卻立刻爆炸搶玩具?不是他壞脾氣,是大腦真的還不會等! 這篇文章用可愛插圖+實戰故事+腦科學,帶你看懂「等待力」是怎麼長出來的,還教你幾招爸媽實用小技巧,幫孩子從「秒炸小怪獸」練成「耐心小高手」! 👉 點進來一起練出孩子的大腦耐心肌肉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這本新書,據說治癒了很多媽媽的心靈。跟上一本《如果我不乖,媽媽妳還愛我嗎?》一脈相承,上次要治癒孩子的小小內心世界,今次是對強大又脆弱的媽媽內心說話。
Thumbnail
這本新書,據說治癒了很多媽媽的心靈。跟上一本《如果我不乖,媽媽妳還愛我嗎?》一脈相承,上次要治癒孩子的小小內心世界,今次是對強大又脆弱的媽媽內心說話。
Thumbnail
「你憑什麼?」是一句十分傷人的話。 當孩子對父母說「你憑什麼管我?」,父母可能怒吼「就憑我是你的父母」,也可能傷心到無法言語。前者大概會引來孩子一臉不屑地翻白眼,後者則在內心上演小劇場,反覆迫問自己在育兒路上到底哪裏做得不好。 當上司跟下屬說「你憑什麼這樣那樣?」,下屬可能先是一驚,認為自己
Thumbnail
「你憑什麼?」是一句十分傷人的話。 當孩子對父母說「你憑什麼管我?」,父母可能怒吼「就憑我是你的父母」,也可能傷心到無法言語。前者大概會引來孩子一臉不屑地翻白眼,後者則在內心上演小劇場,反覆迫問自己在育兒路上到底哪裏做得不好。 當上司跟下屬說「你憑什麼這樣那樣?」,下屬可能先是一驚,認為自己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