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只在我面前耍賴?
✦為什麼她只在我面前耍賴?
媽媽不是教不好,是她最信任你
教養中,孩子在不同照顧者面前展現出不同的行為與反應,
常讓父母困惑:「為什麼她在我面前就這樣?」但事實上,這樣的差異,反而是家庭中健康互補的展現
我們夫妻之間的教養標準基本一致,
舉例來說:我們都不允許孩子在捷運地板上躺下
但我觀察到,當孩子(我們家的阿桃)和我在一起時,
會出現比較激烈的情緒反應,甚至直接躺地上耍賴
但當爸爸出現,只要一兩句話,她就能站起來,回到規範內
✦我一開始也內耗:「是不是我教不好?」
初期我會內耗,懷疑是不是自己太軟弱、教不好
但後來我理解,這其實是照顧者角色互補的正常現象
✦ 不同照顧者角色的互補,是家庭的力量
孩子從不同照顧者身上獲得不同面向的支持
媽媽提供無條件的情緒接納,是孩子釋放情緒與探索邊界的安全基地
爸爸則以穩定的界線與行為模式,幫助孩子內化規則與控制衝動
這兩種力量並不是彼此矛盾,而是相輔相成
在我們家,雖然教養原則一致,但因為我和孩子的情緒連結較強,
她更常在我面前測試界線
這不是媽媽「教得不好」,而是孩子知道「媽媽會接住我」,這種信任是珍貴的
爸爸的角色則像一面牆,幫助孩子重新對齊行為方向,讓整體教養更完整
✦ 她不是不知道規則,她是在「選擇耍賴的對象」
以躺地板這件事為例,這代表平常阿桃都有把規範聽進去,
可是因為對象是媽媽,她覺得可以再撒嬌一下,或許就有不一樣的結果,
所以她選擇躺地板胡鬧一下,
當對象換成爸爸,她覺得不能撒嬌了,
也知道自己本來行為就是不對的,
自然就站起來不胡鬧了
✦一樣的藥,不一樣的劇情
最近也常常出現另一種狀況
阿桃生病了,我把藥粉與藥水混合要餵她吃藥
她百般個不願意,甚至揮舞她胖胖的小手手試圖打翻裝著半滿藥水的小藥杯,
爸爸接手拿著小藥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阿桃居然自願用雙手拿起藥杯,直接「乾杯!」還一副巴不得一杯接一杯的樣子

藥杯事件趣圖《媽媽手 vs. 爸爸手》
✦ 處理「媽媽內耗」的第一步,是理解它的意義
媽媽的情緒內耗,很多來自於「為什麼只有我這樣辛苦?」
或「為什麼她不在爸爸面前這樣?」
這是一個很多媽媽都會問自己的問題,而且問得非常誠實又深刻:
「她在我面前就會耍賴,在爸爸面前就乖,是不是我把她寵壞了?」
我想很清楚地告訴你——不是你寵壞了她,而是她太信任你了
一旦明白,這是孩子在熟悉照顧者面前釋放情緒、尋求安全感的表現,
孩子是用「安全感」來決定自己可以表現出多少情緒。
對她來說,媽媽是最穩定、最能接住她情緒的那個人,
所以她願意在你面前發脾氣、耍賴、甚至躺地板,
就是因為她知道:「媽媽會懂我,不會拋下我。」
理解之後,我開始能以更穩定的心態面對她的情緒,而不是視為一種否定
這樣的轉念,讓我停止懷疑自己,
更專注於當下的陪伴和引導
當我放下「我要她現在就照做」的急躁,也更能接納她用自己的節奏成長

✦ 教養的一致性,是孩子內化規則的基礎
雖然孩子在爸爸和媽媽面前表現不同,
但只要我們在行為標準上的態度一致,
就能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真的不能做」
這兩種角色缺一不可,不是誰比較好,也不是誰比較有用,而是:
「媽媽接住情緒,爸爸提供方向,孩子才能既安全、又能成長。」
她可能今天在媽媽面前耍賴,明天又試探爸爸的底線,
但每次都得到一樣的反應,久而久之,她會開始內化這條規則
此外,大人的行為示範也很重要
我們不會在公共場所情緒爆炸、不會躲避責任,
而是誠實表達情緒並回到理性,
這些看似微小的示範,其實都在一點一滴地塑造孩子的觀念
一致性不是一套「一說就有效」的技巧,
而是一種「我始終如一地愛你,也始終如一地幫助你成長」的態度
這會成為孩子日後自我約束與自我照顧的根基。
✦ 她不是被寵壞,是發展正常
把這件事換一個角度看,
如果孩子只在你面前耍賴,而在別人面前都「乖到不行」,
這代表她知道什麼情境可以表達情緒、什麼情境要自律,
這正是情緒發展成熟的早期徵兆
她不是不懂規則,她只是「選擇」在最信任的人面前,讓自己軟弱一下
✦ 2歲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其實是腦發育的自然現象:
- 不接受「不」這個答案
- 把自己想要的當作唯一目標
- 一言不合就大哭大叫,或直接躺地崩潰
- 「我自己來!」但又做不好馬上爆氣
這些,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前額葉」還沒發育成熟,
無法好好控制衝動、情緒,也無法理性理解別人的角度
這個時期的特性叫做:
「Terrible Two 不是壞,是正在發展的過程」
所以你看到的「看起來像被寵壞的樣子」
其實是孩子正在經歷「自我意識崛起 + 情緒調節能力尚未成熟」這段高張力的階段

🚨 那什麼情況下,兩歲孩子真的可能被寵壞?
如果以下情況長期出現,而且大人一再妥協、不設限、不引導,就有可能真的寵壞:
- 💢 只要哭就一定得到想要的東西
- 哭就給糖、給玩具、給手機
- → 強化了「哭鬧=有用」的操作模式
- 🚫 不接受任何「不」,否則就會情緒大爆炸
- 長期沒練習延遲滿足、輪流、等待
- → 無法面對挫折
- 😤 拒絕規範、不管公共場合有無旁人
- 到處打人、搶東西、不肯聽制止
- → 大人若總是「算了他還小」,孩子會誤以為「這樣做沒關係」
🎯 幾歲以後,比較能看出「是不是被寵壞」?
✦ 關鍵年齡是:3~4歲以後
這時候大腦逐漸具備:
- 延遲滿足的能力(等一等)
- 基本同理心(知道別人也會難過)
- 自我控制的萌芽(忍住想馬上打人)
所以,如果到了3歲半、4歲後:
- 還是完全不能接受拒絕
- 經常用情緒操控大人
- 完全沒有界線概念,也不願理解別人感受
那就需要認真評估一下,
是不是在早期給予了太多「沒有底線的愛」,或過度補償孩子的需求
🌱 教養,是我們一起完成的任務
兩歲的小孩「很難帶」,是生理腦發展的必經階段,不是你教不好。
只要你願意陪伴她情緒、提供穩定界線、持續溫和但堅定地引導,
孩子會長出內在的力量
不是所有的哭鬧都要處理成服從,
有時候,只需要理解她「正在學習」怎麼處理這個世界的挫折
教養從來不是靠單一角色完成的任務,而是整個家庭協力合作的成果
我們不需要每一刻都完美,只要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時刻,
傳遞出穩定、被愛、有方向的訊號,就已經是在幫他鋪好通往成熟的路
在這條陪孩子長大的路上,願我們也陪自己,變成更穩定、更溫柔的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