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再入場〉
她站在講台側方,手指輕扣著滑鼠邊緣。簡報還未開始,場內尚未完全靜下。 這是一場學術研討會,主題是「認知偏誤與記憶建構模型的交錯研究」。 她熟悉這種場次,卻從未以這樣的姿態出場。
不是誰的助理、伴侶、推手、籌備者—— 今天,她是發表者。以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任何附屬角色。
主持人念出她的介紹:「本場次由蘇芷汐博士主講——」 片刻靜止,幾道視線在台下停頓。
知遠在第三排,語蓁坐在靠走道邊。他們看起來安靜,卻明顯未預料她會出現,更沒預料她會以這種氣勢再入場。
她穿著素白襯衫與深灰窄裙,語調從容。
「我今天想談的,不只是記憶偏誤,也不只是敘事重建。 我要講的,是當一個人開始發現:自己的語氣、用字、甚至記憶的節奏,都在他人身上被反覆呈現時,會發生什麼事。」
她語調平穩,無懷舊,也無指控。
「我觀察到一種現象—— 當個體將情感放進某段回憶,而那段回憶後來被他人拿來轉述、模仿,甚至融合進新的語境裡時, 記憶的歸屬會開始產生混淆,情感也會出現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bias)。」
投影畫面浮現語用頻率對照圖與句型重複分析表。她語調冷靜。
「這不是偶然重複,而是某種『模擬性親密(simulated intimacy)』的構造過程。 它不涉及惡意,但當模仿過於精準時,原始記憶擁有者會開始懷疑: 哪些是我說的?哪些是我以為我說過的?」
她停頓一下,指尖輕點下一頁。
「這篇研究不是為了控訴誰,而是想讓大家知道——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有人用你的語言說故事,你不是瘋了。 那是真實的『認知位移現象(cognitive displacement effect)』。 而你,可以選擇重新命名它。」
那一刻,語蓁低下頭,知遠側臉緊繃。 而芷汐,依然只看著銀幕。 她從未大聲說破,卻讓每一個詞,都像回音一樣折射進對方的語境。
講座結束後,有學生請教測試設計,她溫和應對。 一位資深學者低聲說:「這是近年來最深刻的語境模擬研究之一。」
她輕點頭,笑得克制:
「本來只打算留給自己。後來想了想—— 如果它能幫助更多人重新定義邊界,那它就值得被說出來。」
當天傍晚,她在教室後方協助工作人員收拾投影器材。 兩位年長學者擦身而過,小聲交換一句:
「她現在的語調,比三年前更穩。」
「如果那時是這個狀態,那場跨校整合會選她主持。」
她聽見了,未回頭。只是拉好資料袋的拉鍊,步伐如常。
她不再需要別人的遺憾來補充自己曾經的靜默。 她早已回來,也不再等待誰證明什麼。
晚上,信箱跳出一封來自學術期刊的邀約信:
【敘事模擬與語境轉移:專刊邀稿建議——蘇博士親啟】
她點開信,放進資料夾「由我命名」之中。
這不是「重新開始」—— 是她說出來了,那些曾經被剝奪說話位置的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