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工智慧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兩大晶片巨頭——Intel(英特爾)與 AMD(超微半導體)正分別踏上不同但可能相輔相成的發展道路。Intel 與 Exostellar 的全新合作關係,以及 Cathie Wood(伍德女股神)對 AMD 股價的強力看好,為投資人提供了觀察 AI 硬體競賽的關鍵窗口。但究竟這些發展是實質性的轉折,還是短期情緒的反映?
Intel 與 Exostellar 的合作於 2025 年 6 月底公布,雙方計畫將 Intel 的 Gaudi AI 加速器整合至 Exostellar 的 Kubernetes 原生多叢集資源管理平台中。此舉旨在打造一套開放、具成本效益的 AI 基礎架構,對抗目前市場上由 NVIDIA 主導的封閉式平台。根據雙方說法,企業導入該解決方案後,基礎建設成本有機會降低超過 50%。消息公布後,Intel 股價一度上漲至 $23,市場反應偏正向。但關鍵問題仍在於:這場合作究竟是 Intel 長線戰略的轉捩點,還只是亡羊補牢的權宜之計?
Intel 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將合作關係真正轉化為具規模的市場佔有率。儘管 Gaudi 加速器本身技術實力不俗,且企業端對於降低 AI 部署成本確有需求,但 Intel 仍受到產品延遲、製程轉型與過去執行力不足的陰影困擾。若未能將這場合作落實為實際企業採用案例並大規模部署,投資人可能會將此視為一次性新聞,而非長線成長動能的來源。與此同時,AMD 正在吸引越來越多機構與市場關注。Cathie Wood 所領導的 ARK Invest 本週明顯加碼 AMD 持股,稱其為該基金核心的 AI 基礎建設布局。此舉與 Piper Sandler 調升 AMD 評級與目標價同時發生,推動股價單日飆升近 9%。AMD 的 MI300X 加速器產品已開始被多家 AI 巨頭採用,加上憑藉 TSMC(台積電)先進製程優勢,使其能夠打造多晶片模組、效率更高的 AI 晶片組合,受到雲端與邊緣計算客戶青睞。
若從策略角度比較 Intel 與 AMD 的方向,可發現前者著重於 AI 基礎架構的「協調層」(orchestration layer),而後者則專注於核心「運算層」(compute layer)。Intel 的合作更強調開放架構與資源調度彈性,針對企業導入場景設計,嘗試打破單一供應商綁定的困境;而 AMD 則憑藉自身晶片設計優勢與製程能力,力拚成為繼 NVIDIA 之後最具競爭力的 AI 硬體供應商。
這樣的差異也反映在風險結構與市場機會上。Intel 雖然佈局完整,但仍需經歷從合作到商業化的驗證期;AMD 則在產品層已獲市場採用,但因估值不低、漲勢強勁,其後續營運成績需持續超預期,才能支撐當前市場情緒。此外,機構信心也是評估的重要指標。Cathie Wood 的進場為 AMD 帶來人氣與資金,但若後續缺乏實質業績支撐,仍有短期籌碼轉弱風險。
從估值角度來看,AMD 的本益比已來到約 44 倍,反映市場對其 AI 成長潛力的高度期待。Intel 則約在 15 倍附近,被市場視為仍處在價值重估期的轉型股。若 Intel 能成功將 Exostellar 合作導入實質應用並開啟 AI 商業模式,其低基期與相對保守估值,將成為具吸引力的進場點。
總結來說,AMD 是一檔具備高成長潛力的核心 AI 晶片供應商,現階段受到機構熱捧,已具備產業實力與市場共識;Intel 則處於戰略重塑期,透過軟體生態與協同平台切入市場,有機會在成本導向與開放架構市場找到立足點。兩者皆為 AI 產業鏈的重要參與者,但對投資者而言,選擇何者,將取決於你對風險報酬比與成長周期的理解與配置偏好。
未來,誰能掌握企業 AI 建設的標準地位、誰能以硬體或軟體為核心切入更多應用場景,將是判斷 Intel 與 AMD 能否繼續推升股價的關鍵。了解 AI 產業價值鏈的各個層級,從協調軟體到晶片設計,將有助於投資人捕捉真正具長線競爭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