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果真的「左右為難」嗎?從印尼俗語談植物毒性與潛力療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在印尼,有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諺:


“Bagai makan buah simalakama”,意思是「就像吃了 simalakama 果一樣」。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怎麼選都不好」,形容人陷入進退兩難的抉擇。你可能沒想到,這句話中的 「buah simalakama」,指的竟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植物——「皇冠果」(Phaleria macrocarpa),印尼文稱為「buah mahkota dewa」,英文俗名為「God's crown」。中文也有人翻譯作「神之冠」、「魔鬼果」、「萬能果」。


這種原生於印尼新幾內亞的常綠熱帶植物,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也有種植。它是瑞香科的灌木或小喬木,葉片對生,株高可達18公尺,未熟的果實為綠色,成熟的果實為亮紅色。


在過去,皇冠果的果肉、葉與根部廣泛使用於東南亞的傳統醫學,人們用它來治療腹瀉、胃痛、痔瘡,降血壓、血糖、血脂,改善腎病、心臟病、腫瘤與痛風。近年來,它因為被宣稱具有降血糖、抗高血壓、抗痛風、抗癌等功效而受到矚目。但想到與它相關的那句俗話——「就像吃了 simalakama 果一樣」,令人不由得好奇:這果實到底為什麼「兩難」?有多「兩難」呢?


民間使用方式與「兩難」由來:毒性藏在種子裡


在印尼與馬來西亞的民間療法中,皇冠果常被用來煮水當作草藥飲用,尤其是針對糖尿病、痛風與高血壓等慢性病。最常見的做法,是將成熟的果實切片曝曬、烘乾、泡水煮飲。也有人會把皇冠果煮水用來洗澡。


但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一定要把種子剔除。


為什麼?因為皇冠果的種子含有劇毒,已有研究指出,其種子內含數種強烈的細胞毒性三萜類化合物,為屬於葫蘆素(cucurbitacin)家族的29-norcucurbitacin 衍生物,如:

Desacetylfevicordin A

Fevicordin A

Fevicordin A glucoside


其中毒性最高的是 Desacetylfevicordin A,其毒性強度媲美紫杉醇,但因不具有選擇性毒殺效用(也就是說,它進行的是無差別毒殺),所以並不適合用來做疾病的治療(事實上,誤食甚至可能致命)。也就是因此,印尼的俗語才會以「就像吃了 simalakama 果一樣」來形容其矛盾性——果肉有藥效,種子有毒性,吃它若一不小心就可能會出事。


那麼,皇冠果真的有療效嗎?根據2023年的研究回顧,已有研究針對它的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抗糖尿病活性、降血脂、抑制子宮內膜異位、降血壓與血管擴張、抗癌、促進傷口癒合、抗發炎、壯陽與助孕等領域進行研究。以下介紹幾個比較值得關注的領域:


一、降血糖作用(抗糖尿病)

目前已有多篇動物實驗研究顯示,皇冠果的果肉與葉子萃取物能有效降低高血糖大鼠的血糖濃度。

目前的研究發現,皇冠果的乙醇萃取物能透過抑制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來延緩碳水化合物吸收;另外還觀察到它能提升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大鼠實驗發現它能顯著降低血糖,且未造成肝腎損傷。另外,皇冠果萃取物的抗氧化作用,也能保護胰腺的β細胞(負責合成胰島素的細胞)。


二、降尿酸作用(抗痛風)

在印尼社區的小規模觀察顯示,使用皇冠果煮水飲用後,能有效降低尿酸濃度。另外也有研究指出,持續飲用一週至一個月,可改善中高齡者的尿酸值,使其回到正常範圍。


三、降血脂作用

研究發現,皇冠果萃取物能促進肝臟中SR-B1受體表現,有助於調節膽固醇;大鼠實驗也發現,皇冠果萃取物能改善高血脂大鼠的血脂指標。


四、抑制子宮內膜異位

研究發現,皇冠果萃取物含有多種類黃酮,能調控賀爾蒙、減少發炎與細胞增生,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的治療相當有潛力。


五、抗癌、抗發炎作用

在多篇細胞層級的實驗中發現,皇冠果種子中的葫蘆素類化合物對某些癌細胞(如大腸癌、乳癌、胃癌)有強烈毒殺效果。其中的二苯基酮(benzophenone)衍生物能誘發細胞凋亡、減少腫瘤生長。


科學家們從皇冠果的果肉與葉片萃取物中,分離出了包括芒果苷(mangiferin)、苯甲酮類(benzophenones)、類黃酮(flavonoids)與三萜類(triterpenoids)等。毒性測試發現,皇冠果果肉的萃取物,即使使用到2-5 g/kg劑量,對大鼠也沒有明顯的毒性;不過高劑量(1 g/kg)的葉片萃取物可能導致可逆的肝細胞壞死。


至於種子呢?因為種子具有高毒性,雖然在民間有紀錄用於外用,但是臨床應用風險大,強烈不建議自行使用或食用。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來,對糖尿病的治療可能是皇冠果最能著力的部分。不論是體外酵素抑制或高血糖大鼠的實驗,都取得不錯的成果;而小型的臨床觀察,也初步證明了具有降血糖的效果,且有劑量依賴性,顯示應該是真的有治療效果。


不過,雖然皇冠果的抗糖尿病效果目前看起來最為有希望,但還是要提醒幾件事:

  1. 目前幾乎所有相關研究都處於前臨床或初步觀察,樣本數小,缺乏對照組。
  2. 所使用的劑量與萃取方式多樣,尚未標準化。
  3. 雖然果肉與葉片萃取物的毒性低,但因為種子毒性甚高,若處理不當造成誤食種子,可能引發中毒或肝腎傷害。
  4. 最後,目前皇冠果萃取物仍然缺乏長期服用後的安全追蹤資料,所以如果真的要嘗試,還是小心為上。


也就是說,我們目前應該把皇冠果當成可能的「有潛力的草藥」,或許可以作為保健食品,但作為「安全有效的藥品」,還言之過早。


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測試與研究,幫助我們瞭解皇冠果更多的藥性與潛在的療效。


左右為難,但可以更明智

綜合上面的敘述,皇冠果的確有點像印尼俗語中所說的「兩難果實」:既有療效潛力,也藏著毒性風險。但是否真的「左右為難」,其實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待它。

如果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與加工管制,它或許能成為糖尿病患者的輔助選擇;但若過度神化、忽略風險,反而可能導致傷害。

在植物藥的世界,像皇冠果這種具有正反兩面角色的植物,並不多見。科學研究的任務,就是幫我們找到安全而有效的中間地帶,讓我們不必活在兩難裡。


筆者在學習印尼語的教材中,看到了那句“Bagai makan buah simalakama”;由此認識了目前臺灣可能還沒聽說過的皇冠果。經詢問在臺灣的印尼國際生,才知道雖然這句話是印尼的俗語,而且也列入印尼當地的印尼文教材,但因為印尼幅員甚廣,所以如果不是住在新幾內亞一帶的人,很可能根本無緣得見這種植物,更不要說使用了。


這就讓我想到,在臺灣的大家,在讀中學的時候自然課本裡一定會介紹的「紅樹林」與「水筆仔」。當時不覺得採用這樣的教材有什麼特別,但是後來到了花蓮,聽到花蓮的中學老師說:花蓮的學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紅樹林!因為花蓮的河口都沒有這類的植物!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首都觀點」吧,畢竟首都的人口最多、資源最豐富,因此較有規模的出版社也都集中在首都,於是就會把首都生活圈中常見的人、事、物寫進教材中,卻沒有想到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住在首都生活圈裡。


另外是,現在存在於臺灣西部的紅樹林,其實多半都是外來種,在過去1970-1990年代政府為了防風固沙與都市美化而種植的;雖然過去臺灣曾有自然族群,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便已經滅絕。


總而言之,透過一句印尼俗諺,我們得以認識了一種印尼民間的藥用植物,但也同時提醒了我們,即使在同一個國家,如果居住在不同地區,生活經驗可能大相逕庭,所以以首都觀點來看全國,有時就是行不通!


參考文獻:

Arief, I. I., & Anggriani, R. (2023). Phaleria macrocarpa (Scheff.) Boerl: A promising medicinal plant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diseases. 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30(10), 103701. https://doi.org/10.1016/j.sjbs.2023.103701

Zakaria, Z. A., Sulaiman, M. R., Mohamed, Y. A., Jais, A. M. M., & Jabit, M. L. (2011). Cytotoxicity of Phaleria macrocarpa (Scheff.) Boerl. fruit flesh aqueous extract. Pharmacognosy Magazine, 7(26), 141–144. https://doi.org/10.4103/0973-1296.80669

Herlina, T., Harneti, D., Maharani, R., Supratman, U., Shiono, Y., & Awang, K. (2019). 29-Norcucurbitacin derivatives isolated from the Indonesian medicinal plant Phaleria macrocarpa (Scheff.) Boerl. 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 14(7), 1–4. https://doi.org/10.1177/1934578X19862684

Maulidya, T. (2022, October 25). Mahkota dewa, buah simalakama yang bermanfaat untuk kesehatan. Mongabay Indonesia. https://www.mongabay.co.id/2022/10/25/mahkota-dewa-buah-simalakama-yang-bermanfaat-untuk-kesehata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66會員
871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7/03
你受傷時會痛,因為神經會傳訊。但植物沒有神經,也沒有血液系統,傷口也不會痛。那麼,它們是怎麼知道自己「破皮了」,而且還會「自己補起來」的呢? 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被完整的回答;但是最近卻有了答案,而且還是用超簡單的實驗證明的!
Thumbnail
2025/07/03
你受傷時會痛,因為神經會傳訊。但植物沒有神經,也沒有血液系統,傷口也不會痛。那麼,它們是怎麼知道自己「破皮了」,而且還會「自己補起來」的呢? 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被完整的回答;但是最近卻有了答案,而且還是用超簡單的實驗證明的!
Thumbnail
2025/07/02
植物會感熱,這已經不是新聞; 但是,過去對植物感熱的研究,都是研究晚上發生了什麼事?! 可是,白天應該比較重要吧???畢竟白天比較熱啊! 最近的研究,終於揭開了植物白天感熱的機制~超複雜的!
Thumbnail
2025/07/02
植物會感熱,這已經不是新聞; 但是,過去對植物感熱的研究,都是研究晚上發生了什麼事?! 可是,白天應該比較重要吧???畢竟白天比較熱啊! 最近的研究,終於揭開了植物白天感熱的機制~超複雜的!
Thumbnail
2025/07/01
加拉巴哥群島上,並不是只有達爾文的雀或巨龜,還有兩種非常特別的「野生番茄」。 但是,人類卻帶入了另一種番茄,而這種番茄卻與野生番茄發生雜交! 狀況有多嚴重呢?來看看吧!
Thumbnail
2025/07/01
加拉巴哥群島上,並不是只有達爾文的雀或巨龜,還有兩種非常特別的「野生番茄」。 但是,人類卻帶入了另一種番茄,而這種番茄卻與野生番茄發生雜交! 狀況有多嚴重呢?來看看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各位請掏出你們的香蕉讓我看看。 今天抽到了很酷的香蕉,看起來壞壞的,是大藍...大黑蕉! 一天可以拿690個香蕉,這個數字也是怪怪的。
Thumbnail
各位請掏出你們的香蕉讓我看看。 今天抽到了很酷的香蕉,看起來壞壞的,是大藍...大黑蕉! 一天可以拿690個香蕉,這個數字也是怪怪的。
Thumbnail
最近學到並記下了一個詞「弓蕉」,老師說會叫弓蕉是因為客家人覺得香蕉的形狀像弓。 想想很有趣,三種語言分別用了三個角度為這個水果命名。講國語的人聞到了它的香味,講臺語的人看到了它的顏色,講客語的人則是看到了它的形狀。
Thumbnail
最近學到並記下了一個詞「弓蕉」,老師說會叫弓蕉是因為客家人覺得香蕉的形狀像弓。 想想很有趣,三種語言分別用了三個角度為這個水果命名。講國語的人聞到了它的香味,講臺語的人看到了它的顏色,講客語的人則是看到了它的形狀。
Thumbnail
瑞典不像故事中的少年Pi,沈浸於與紅毛猩猩柳橙汁在劫難後重逢的喜悅,而錯失享用香蕉小島的機會。香蕉最早於20世紀初透過貿易進入瑞典,爾後逐漸在瑞典普及,成為日常飲食中常見的水果,以及佳餚的食材之一。
Thumbnail
瑞典不像故事中的少年Pi,沈浸於與紅毛猩猩柳橙汁在劫難後重逢的喜悅,而錯失享用香蕉小島的機會。香蕉最早於20世紀初透過貿易進入瑞典,爾後逐漸在瑞典普及,成為日常飲食中常見的水果,以及佳餚的食材之一。
Thumbnail
水果攤有一種我在台灣沒見過的陌生水果,褐色,細長圓柱狀,有點像蕃薯。先生表示那是人心果,馬來文「ciku」。我決定買來嚐嚐,先生沒意見,看似並不期待。 先生提醒人心果要軟了才能吃。過了幾天,摸摸人心果有點軟,我削了一個試試。削皮的感覺有點像奇異果,果色暗黃,分切成小塊,果內有幾顆褐色的種子。我吃
Thumbnail
水果攤有一種我在台灣沒見過的陌生水果,褐色,細長圓柱狀,有點像蕃薯。先生表示那是人心果,馬來文「ciku」。我決定買來嚐嚐,先生沒意見,看似並不期待。 先生提醒人心果要軟了才能吃。過了幾天,摸摸人心果有點軟,我削了一個試試。削皮的感覺有點像奇異果,果色暗黃,分切成小塊,果內有幾顆褐色的種子。我吃
Thumbnail
木鱉果(Gac,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是一種原產於東南亞的水果,屬於葫蘆科苦瓜屬。這種果實因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和多種健康益處而受到廣泛關注。以下是一些有關木鱉果的資訊: 外觀與特徵 果實外觀:成熟的木鱉果外皮呈橙紅色,表面有刺狀突起,果肉鮮紅色。 種子
Thumbnail
木鱉果(Gac,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是一種原產於東南亞的水果,屬於葫蘆科苦瓜屬。這種果實因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和多種健康益處而受到廣泛關注。以下是一些有關木鱉果的資訊: 外觀與特徵 果實外觀:成熟的木鱉果外皮呈橙紅色,表面有刺狀突起,果肉鮮紅色。 種子
Thumbnail
山竹在印尼是一種被大量生產的熱帶水果之一。這種酸甜可口的水果每年的產季是什麼時候呢?
Thumbnail
山竹在印尼是一種被大量生產的熱帶水果之一。這種酸甜可口的水果每年的產季是什麼時候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