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90% 品牌,在群募成功後營收瞬間腰斬?
⠀⠀
超過 90% 的品牌,在群募結束後營收直接腰斬。不是產品不夠好,而是沒有接住熱度之後的關係。
⠀⠀
⠀⠀
我們觀察品牌續航力的關鍵,不在於你募了多少錢,而在於這幾件事你有沒有做:
⠀⠀
→ 有沒有設計群募後的下一步行銷(Email、自播、社群)
→ 有沒有提前預留可延續的價格策略,而不是用一次性折扣硬推
→ 有沒有建立口碑回收機制,像是問卷、開箱募集、使用心得
→ 有沒有讓私域持續「有人在說話」
⠀⠀
⠀⠀
一場群募是熱度的引爆點,但品牌要長久,需要的是溫度維持系統。
讓顧客記得你,不是看你多會賣,而是看你有沒有好好說話。
⠀⠀
這一篇,寫給你:如果你曾做過群募、也準備做群募,更該知道群募不是結束,而是長期經營的開始。
⠀⠀
為什麼你群募很成功,卻撐不過三個月?
千萬群募後沒下文?真相是你沒設計下一站
品牌不是靠曝光撐下來的,是靠信任
你以為賣完了,其實只是剛開始
不是熱度不夠,是你沒有回收顧客關係
通路不想選你,不是你不紅,是你沒續航
銷量腰斬不是演算法問題,而是你沒把人留下來
賣得出去,不等於有人會回來買
一場成功的群募,不等於一個成功的品牌
群募讓人看見你,私域才讓人記住你
⠀⠀
⠀⠀
▋一場現象級群募,為何後勁無力?
⠀⠀
⠀⠀
有一次我們陪一個團隊從 0 到 1,募資金額突破千萬,後台顧客名單、媒體聲量、社群互動數據都漂亮得嚇人。
⠀⠀
⠀⠀
但兩個月後,營收直接腰斬,通路退貨潮一波接一波,網站轉換率不到 0.5%。
⠀⠀
⠀⠀
我們重新回頭拆解每一個流程,才發現一個很殘酷的現實:
⠀⠀
⠀⠀
→ 許多品牌在「群募結束」當下,其實就已經提前埋下消亡倒數
⠀⠀
⠀⠀
不是產品不好,而是過程太短。
不是消費者不愛你,而是你沒有持續說話。
⠀⠀
⠀⠀
▋你以為是「第一波熱度」,其實是「最後一波熱度」
⠀⠀
⠀⠀
在問卷設計、頁面上線、開賣那段期間,你每天緊盯後台、回答留言、回應私訊、調整素材,流量自然熱起來。
⠀⠀
⠀⠀
但真正群募結束那天,很多品牌卻突然放空,出貨完就沒聲音了。
⠀⠀
⠀⠀
→ 一個品牌,真正的聲量斷點,從不是出貨那天,而是「最後一封 Email 通知已出貨」的那一秒
⠀⠀
⠀⠀
你沒有接住這一群「對產品有興趣的人」,也沒有設計好一條「讓人回來的路」。
⠀⠀
⠀⠀
熱度不是不能延續,是你根本沒有預備下一次溫度點燃的機會。
⠀⠀
⠀⠀
▋沒通路經驗,做完群募只能「等業務」
⠀⠀
⠀⠀
很多創業團隊的第二句話都是:「我們在找經銷商。」
⠀⠀
⠀⠀
但真正有經驗的代理商,並不會因為你群募漂亮就願意配合。
⠀⠀
⠀⠀
他們要的不是熱度,是續航力;
不是你多紅,而是你能不能賣 3 次以上。
⠀⠀
⠀⠀
→ 通路要的是能穩定交貨、準時到倉、有利潤的品牌
⠀⠀→ 而不是倉促出貨、沒補貨、無法控價的團隊
⠀⠀
⠀⠀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自己選擇經營電商、投入私域,而不是只等 B2B 敲門。
⠀⠀
⠀⠀
你不能等通路給你舞台,而是要先打造自己的場域,讓自己有議價空間。
⠀⠀
⠀⠀
▋你沒想過的價格甜蜜點,是回購關鍵
⠀⠀
⠀⠀
你有沒有看過一個很漂亮的商品,但就是猶豫不買?
⠀⠀
⠀⠀
在群募階段,很多品牌採用「折扣感很重」的銷售模式:一件六折、兩件五折、限量加價購。
⠀⠀
⠀⠀
問題來了:這些價格多半「沒辦法延續」。
⠀⠀
⠀⠀
等你結束群募進入電商平台,回到原價,消費者的反應會是:
⠀⠀
⠀⠀
「欸,怎麼變那麼貴?」
「之前折扣才買的,現在不划算了」
⠀⠀
⠀⠀
→ 消費者不是不買,而是「心裡價格認知」已經定型
⠀⠀
⠀⠀
我們後來學到:群募時的價格,不應該是吸引「一次性下單」,而是設計「可複製的價格習慣」。
⠀⠀
⠀⠀
價格不能只是促銷策略,更是品牌認知的起點。
⠀⠀
⠀⠀
▋品牌不是看誰認得你,而是看誰還記得你
⠀⠀
⠀⠀
一個品牌的「生命週期」,不應該只活在群募頁面上。
⠀⠀
⠀⠀
很多品牌的第一波訂單都靠廣告,但我們後來發現,會主動回來買第二次的,是這些人:
⠀⠀
⠀⠀
→ 自己填過問卷、參加過直播、發過開箱文、被品牌回應過的人
⠀⠀
⠀⠀
不是消費者懶,是你讓他感受不到關係。
⠀⠀
⠀⠀
我們曾分析過一款產品的「第二次下單名單」,幾乎都來自同一個來源:在群募期間曾被我們標記過、留言回覆過、Email 互動過。
⠀⠀
⠀⠀
品牌的回購力,取決於你有沒有建立一段關係,而不是你廣告投多少。
⠀⠀
⠀⠀
▋沒有設計私域,就沒有第二次選擇機會
⠀⠀
⠀⠀
群募結束後,許多品牌就把顧客名單關進 Excel 表,然後動也不動。
⠀⠀
⠀⠀
但你知道嗎?這些名單的「打開率黃金期」只有 7 天。
⠀⠀
⠀⠀
→ 一旦消費者在收到產品後的 7 天內沒有被提醒、沒有互動、沒有社群感,就會逐漸遺忘你
⠀⠀
⠀⠀
你不需要一次做到社群經營大全,只要做到三件事,就足以讓品牌「不被遺忘」:
⠀⠀
⠀⠀
1. 出貨後三封信(出貨通知、使用教學、滿意度問卷)
⠀⠀
2. 一次社群聚焦活動(貼文募集、開箱獎勵、任務集點)
⠀⠀
3. 一個社群入口(LINE 群、FB 社團、Email 名單收回)
⠀⠀
⠀⠀
我們最成功的一次,是讓 40% 用戶進入 LINE 社群後,在 3 個月內完成 2 次轉單,且主動推薦邀請朋友。
⠀⠀
⠀⠀
不是因為我們產品比較強,而是因為我們真的有讓顧客感受到「這個牌子還在說話」。
⠀⠀
⠀⠀
▋創業不是一場漂亮的群募,而是一場品牌續命賽
⠀⠀
⠀⠀
你會發現,真正能撐過 2 年以上的品牌,都有一個共通點:
⠀⠀
⠀⠀
→ 他們把「群募成功」當作測試熱度,而不是當作營收終點
⠀⠀
⠀⠀
群募只是起點,是驗證市場熱度、口碑反應、包裝企劃、通路可能性的階段。
⠀⠀
⠀⠀
但你如果沒有事先想好第二站去哪、下一批客人在哪、價格怎麼延續、社群怎麼收編,那一場群募的漂亮,只會變成短期的高光時刻。
⠀⠀
⠀⠀
我們也曾經以為只要產品夠好,大家就會自然回來。
⠀⠀
⠀⠀
後來才明白:創業不是比誰一開始紅,而是比誰能撐著一直被記得。
⠀⠀
⠀⠀
▋讓品牌活下來的不是曝光,是信任
⠀⠀
⠀⠀
我們自己這幾年做產品學到一個很硬但很實在的道理:
⠀⠀
⠀⠀
→ 群募讓你被看見,但只有「信任」才會讓人留下來
⠀⠀
⠀⠀
你不是靠群募賺錢,你是靠那群願意陪你一起成長的用戶,創造下一次被選擇的可能。
⠀⠀
⠀⠀
流量帶來第一筆錢,「信任關係」才是讓你活下來的理由。
⠀⠀
最後提醒:
這些不是理論,是我們自己踩坑後的真實體悟。
⠀⠀
追蹤我,真的有一天你會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