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學習速度不快」的人,卻一直沒停下來
從國中開始,發現自己有閱讀障礙
我就是那種需要讀三遍才懂的人。
不是不認真,而是理解速度慢一拍。
⠀⠀
後來創業,更是每天都像考試。
產品怎麼定價、顧客怎麼轉換、團隊怎麼帶、品牌怎麼說
每天都有新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
有一陣子我超焦慮,覺得自己是不是天份不夠。
直到我開始有系統地整理「學習方法」,
我才發現:原來,不是我不夠聰明,是我以前的方法太笨。
⠀⠀
⠀⠀
學習這件事,本質上不是比誰讀得多,
而是誰能真正「轉化成行動」。
⠀⠀
我開始用 Notion 把學過的概念拆成筆記卡,
用週會輸出講給夥伴聽,每次講一次,就理解更深一次。
⠀⠀
我不是學得最快的人,但我讓自己變成學得「最踏實」的人。
⠀⠀
⠀⠀
這篇文,是我從創業、學習、工作交叉修煉出來的7個原則,
如果你也常覺得「努力很多,成長卻很慢」,
希望這些方法,能給你一條更清楚的學習路徑。
⠀⠀
💬 為什麼你學了一堆,卻還是在原地踏步?
💬 7 個高效學習原則,讓你學得少卻記得住
💬 真正會學的人,只靠這 7 招
💬 不是不努力,是你根本學錯了
💬 學了沒用?你只是還沒內化
▋為什麼你越學,越沒升職加薪?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
看了一堆書、上了很多課,但工作還是卡在原地?
⠀⠀
反而你同事,只學三個月就升職加薪,甚至成為團隊的核心戰力。
⠀⠀
⠀⠀
我以前一直以為,是自己還不夠努力。
⠀⠀
但後來我發現,真正的關鍵不是「學多少」,
而是,你有沒有用對方法,讓大腦記得、讓「行動」發生。
⠀⠀
⠀⠀
我想整理出我自己實測過、也有認知科學背書的「七個學習原則」。
⠀⠀
它不是雞湯,而是讓你真正成長、改變人生軌跡的槓桿。
▋1. 學習,不是輸入,而是輸出
很多人以為看完一本書、上完一堂課就叫「學習」。
但真正的學習,是你能不能講給一個小學生聽懂?
(我常常拿兒子來做實驗~)
⠀⠀
⠀⠀
→ 如果你講不出來,就代表你其實沒內化。
⠀⠀
⠀⠀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學完一個概念,試著:
• 寫一篇筆記貼文
• 錄一段教學影片
• 解釋給朋友同事聽
⠀⠀
⠀⠀
學習不是資訊收集,是轉譯成自己的語言,才叫「會」。
▋2. 問對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我們的大腦不是「接收機」,而是「解謎機」。
⠀⠀
⠀⠀
→ 問出一個好問題,大腦就會自動打開搜尋模式。
⠀⠀
⠀⠀
你在讀書或上課時,不要只是聽講,請問自己三件事:
⠀⠀
• 這個知識的「本質」是什麼?
• 它跟我已知的事物有什麼關聯?
• 它能解決我手上的哪個問題?
⠀⠀
⠀⠀
只要有問題感,學習才會變得扎實。
▋3. 行動,才是記憶的載體
知識停留在大腦,是「資訊」;
知識進入你的生活,才是「能力」。
⠀⠀
⠀⠀
→ 想學會溝通,不是背下 100 個金句,
而是把一句句話,在真實對話裡試過、修過、錯過。
⠀⠀
⠀⠀
真正會的人,是把知識裝進自己的行為模式中。
▋4. 學習沒有「回饋」,就像黑暗中開車
→ 真正進步,來自那些你最不想面對的「錯誤」。
⠀⠀
⠀⠀
不是聽了就懂,而是做了才知道哪裡會錯。
不只是記成功經驗,更要把錯誤分類、標記、記錄。
⠀⠀
⠀⠀
• 項目失敗了?請寫錯誤清單
• 上台講不好?錄音聽語速、結構、聽眾反應
• 簽約沒談成?請回想三句關鍵話術
⠀⠀
⠀⠀
學習的閉環,從來不是「學完」,而是「學完 → 試做 → 反饋 →再修正」。
▋5. 讓環境為你工作,而不是分心
有些人覺得自己專注力差,
其實只是你在錯的地方做對的事。
⠀⠀
⠀⠀
→ 沙發是放鬆的,不是用來深度思考;
→ 床是睡覺的,不是用來寫提案。
⠀⠀
⠀⠀
你可以為不同類型的學習設一個「儀式空間」:
• 深度學習=固定書桌+耳機+白噪音
• 通勤吸收=播 Podcast,只做聽覺輸入
• 睡前複習=翻今天重點,輸出一句心得
⠀⠀
⠀⠀
環境設計,就是你的意志延伸。
▋6. 懂一點「大腦的遊戲規則」,會學得更快
→ 認知原則 1:大腦喜歡交叉學習,不喜歡一成不變
⠀⠀
所以不要一口氣學完一整本書;
反而是讀一章→講一次→練一次→畫一張圖,
「交錯式輸入」效果更好。
⠀⠀
⠀⠀
→ 認知原則 2:大腦喜歡專注+發散的節奏
⠀⠀
想學得深,不是一直用力,而是該放就放。
散步、放空、畫畫,都能讓知識「沉進去」。
⠀⠀
⠀⠀
→ 認知原則 3:碎片時間不適合深度思考
⠀⠀
請把你最清醒的 90 分鐘,用來搞定最難的工作。
然後再用碎片時間,複習輸出、聽課補強、整理資料。
▋7. 用「遊戲設計」來撐起你的長期學習
→ 為什麼很多人無法持續學習?
不是方法不對,而是「情緒無法管理」。
⠀⠀
⠀⠀
你要設計一個機制,讓自己「連續學習」:
• 21 天連續打卡
• 找朋友互相激勵
• 每週一次成果展示
• 設立小獎勵(比如學會一招就喝一杯好咖啡)
⠀⠀
⠀⠀
大腦需要一點「通關感」,才會覺得值得繼續。
▋學習從來不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學習從來不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而是為了「改變行為,讓自己能做出更好的決策」。
⠀⠀
⠀⠀
→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知道很多,
而是能把少少的知識,用到生活裡,持續發揮力量。
⠀⠀
⠀⠀
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還沒找到對的方法。
⠀⠀
當你願意為自己設計一個有效學習系統,改變就已經開始了。
⠀⠀
⠀⠀
最後提醒:
這些不是理論,是我們自己踩坑後的真實體悟。
⠀⠀
追蹤我,真的有一天你會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