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有好多!
大家可以先點開目錄,看看你需要的資訊是什麼喔!ʕ • ⋃•ʔ
一、版書配置
關於教甄黑板配置的模板,詳細可參前一篇:高中國文教甄|試教|版書設計
不過出師表可以解壓縮的太多,所以這篇除了板書以外,會有很多岔出去的內容嘿嘿。
二、〈出師表〉版書範例

三、〈出師表〉試教內容
圖片上圈圈數字(ex①②)的地方對應我下面的說解~
① 解題
出師表,「表」以陳請,以「表」的形式陳請出師。所以上一堂課我們看到,諸葛亮在出師表的前半段先是給出了後主一系列的建議。期待我們在前線浴血奮戰,後主您萬萬不可在後面扯後腿搞事。
但我們也想到「讀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問題來了,我們看到這邊,請問同學們流淚ㄌㄇ?沒有。
又「忠」是什麼?「精忠、忠誠」之於現代的我們好像有點遙遠,究竟「忠」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意義?
② 忠
✳︎ 朱熹《四書集註》﹕「盡己之謂忠。」
「盡己」,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這聽起來簡單,卻唯有自己能真正驗證。
✳︎《增韻》:「內盡其心,而不欺也。」
「不欺」,點出「忠」的「盡己」的特性:是否竭盡全力,唯有自己心知肚明。
例如一場拔河,你出多少力氣,其實旁人很難檢驗。你可以只出三分的力氣,但表現出及其用力的樣子,別人也許會覺得你盡己全力,但真正能知道的只有自己。
而就算別人不能理解,死去的劉備也難以驗明,諸葛亮還是盡了十分,甚至十一分的力氣,去實踐他對「忠」的理解,那是一種「盡己」、是「不欺」的竭盡。
③ 回顧
好的那進入後半段之前先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
1 . 廣納諫言:
文章開篇,諸葛亮以「益州疲弊」、「危急存亡之秋」點明國家現況,有點像是在恐嚇後主(:要滅亡啦~)。但後主您也不用太擔心,因為「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先帝留下了很重要的資產,就是這志忠慮純的文武將士,後主您大可依賴他們。
而很簡單,你只要做一件事:打開耳朵,開張聖聽,廣納諫言。
2 . 執法公平:
「宮中府中,具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為何有此提點?顯然是諸葛亮看到有「異」的存在,才特意提醒後主要「同」,要力求「一體」。
3 . 親賢遠佞:
列出了一排人才名單,清楚標示出名字、特質、推薦者、專業和效能,再再呈現這些事先帝也說讚的人。「親賢臣,遠小人」有趣的是列出了好長一份「賢臣」名單,卻隻字未提「小人」是誰,這自然是不能直接點名後主寵信的宦官黃皓,那是當然,但大家也心知肚明。
最後的諫言也就扣回去了~後主您要打開耳朵,多聽聽其他人的意見喔!
✳︎✳︎✳︎因為我個人覺得出師表的前半段滿重要ㄉ,所以試教時會展現自己也熟悉前半部的內容,試教的話這個地方就可以自己斟酌~
我的重要恩師提點我,如果要複習,就不要只是唸出參考書也會提供的內容(很無聊),可以點出一些個人的見解或切入點來說解,會更有特色(不然就不要浪費這些時間XD)。老師也分享了他非常多有趣的觀點,這篇文章也有大量參考,我很喜歡(非常感恩敬佩)!!
④ 自述生平-三顧茅廬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等等等,剛剛不是說:出師表,表以陳請。為何這裡突然開始自我介紹,回憶往事了起來?又或者,諸葛亮這樣鋪陳,有何目的?
「布衣」、「諸侯」。可以先關注這兩個身份的差異。為何有這樣巨大的轉變?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為何願為劉備「驅馳」?
◻︎ 求賢若渴的真誠感動:
一位四十來歲、在中原闖蕩有聲有色的大叔,竟能放下身段,三次親自登門拜訪二十餘歲隱居鄉間的諸葛亮,請教天下大事,這恐怕不是簡單的事。我們在〈師說〉看到,跨越年齡、身份、地位,向一個人求教,「不恥下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份真誠和決心,感動了諸葛亮。
「諮臣以當世之事」也催生了有名的〈隆中對〉,是劉備集團日後行動的戰略方針,也是「收復」天下的藍圖。
◻︎如魚得水的相知相惜:
諸葛亮漸漸受到劉備重用,關羽、張飛不禁吃醋murmur,直到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遇見孔明,是如魚得水。二人才不繼續有所抱怨。把自己比作魚,說明了孔明是他如水一般的重要。(好浪漫)
但反過來想,之於諸葛亮,如果沒有了魚,恐怕自己不過是一灘死水。這也許正是他們相知相惜的可貴之處。
◻︎我願意一生為您奔跑!
諸葛亮這份「驅馳」的承諾絕非偶然。在劉備三顧茅廬之間,諸葛亮也在觀察劉備是否是值得效命的明主。諸葛亮在隆中素有「臥龍」之稱,潛沉的龍,足以看見他的倍受重用絕非偶然,他在等待的能讓龍展現光彩的明君,「良禽擇木而棲」,劉備集團一方面代表著蜀漢正統,又同時能夠賞識我、重用我,所有條件都齊備了,劉備便是他等待的君主。(又好浪漫)
伯樂相馬,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遇。今你相中我,我將用盡一生的力氣為你奔赴效命。
諸葛亮就這樣展開他一生的驅馳。
⑤ 自述生平-受命危難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當我們在看名人傳記,從失敗中重新站起的經驗往往最為動人。諸葛亮要用自己出生入死的經驗,向後主表明這些年來的忠誠,表明自己和蜀漢是命運共同體,以及未來會繼續延續忠誠的決心。
「傾覆」是的失敗,這個「敗軍之際」指的是:
✳︎長坂坡之役
長坂坡之役,劉備被曹操的軍隊逼退之夏口,失去根據地,身邊只剩下少少的兵騎。這正是「危難之際」,眼看就要失敗。在此危急關頭,劉備將重要任務交付給諸葛亮,這可以說是諸葛亮首次大顯身手。
諸葛亮〈隆中對〉第一個重要的策略就是與孫權結盟,共同對抗曹操。因此,諸葛亮一掌握決策權,便立刻實踐其計畫,前往孫吳陣營說服聯盟,共同力抗曹軍。
✳︎✳︎✳︎這裡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為著名的「舌戰群儒」ㄉ名場面:跟我們結盟才有勝算😡!!但《三國志》就沒有詳細記載ㄌ,僅提及諸葛亮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
「爾來二十又一年」,諸葛亮深深嘆了一口氣,「啊唉,這樣已經二十一年過去了啊」,這絕對不只是自己的感嘆而已,更是期待後主能被他為國為民、出生入死的真心所打動。
因為在「奉命於危難之間」之後有一段諸葛亮雖未明寫,但眾人(包括後主)都知曉的著名故事——赤壁之戰。孫吳與蜀漢的水軍結盟,在赤壁大敗曹軍!就此奠定天下三分的局勢。
這個回憶VCR(這詞會不會很老)時間,不是諸葛亮在自我陶醉,這更是在告訴後主,您現在腳下這些江山土地,都不是理所當然,是您老爸(以及我們)賭上性命換來的啊!所以後主您萬萬不可前功盡棄。
因為這牽涉著我對您阿爸的約定。
在赤壁之戰後,蜀漢陸續佔得荊州、益州、漢中,眼看我們當初在隆中計策的天下藍圖正在實踐!真的可以實現!四周升起的漸漸不再是戰火的硝煙,而是人民生活的裊裊炊煙⋯⋯。
可惜世事無常,先帝卻先一步離世。
⑥ 自述生平-白帝城託孤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受命」,受的是什麼命?
《三國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把尚未完成的天下,託付給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或取而代之。劉備真正的用心,或許是千古懸案,但我們可以簡要探討諸葛亮願輔佐後主的幾個可能原因:
◻︎ 定位:諸葛亮年少立志,給自己的期許是「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二人分別為文將武將,都是輔佐君主成就霸業之才,這或許表明他深知自己更適合輔佐,而非作為領導者。
◻︎ 身份:如前所述,諸葛亮如此有才華,為何不選擇投靠當時最強大的曹操,更容易成功?他會追隨劉備,正是因為「劉」氏代表著漢室正統,這種對正統的堅持貫徹在他的理念之中。
◻︎ 比喻:「君才十倍曹丕」為何偏偏拿曹丕來做比喻?
首先,曹丕確實具備文武之才,以這點相比,是一個極高的讚譽。但這句話除了讚賞,也許也帶有政治考量。我們把曹丕這個人物的形象解壓縮,曹丕建立曹魏政權,是透過「禪讓」的形式,逼迫漢獻帝退位,從而取代了東漢王朝。曹丕的行為被劉備集團視為「篡逆」,而非正統。劉備建立蜀漢,正是為了「匡扶漢室」,繼承漢朝正統。
這句話潛台詞是:「你的才能遠超那個篡奪漢室的曹丕。」自然地會引導諸葛亮去思考曹丕的所作所為,提醒諸葛亮:切勿重蹈曹丕的覆轍。雖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也許不是一個好選擇。
不過話說回來,那個願意以「臥龍」之姿等待漢室正統明主的諸葛亮,或許無需劉備的提醒,也會選擇全力輔佐漢室血脈的延續。這話的真正意思,或者到底說給誰聽~就繼續是個令人著迷又恨又癢的千古懸案ㄌ。
⑦ 深恐辜負
那麼再回到我們的課文,
因為「受命」於先帝,諸葛亮身上的重擔,我們來盤點一下:
1.托孤:將輔佐劉禪治理國家的重任交給諸葛亮。
2.理想:他們尚未共同實現的理想——興復漢室。您當初三顧茅廬時看重我,我許一生驅馳,不會因為您先走一步,這份真心就消散的!!!
我該如何做呢?我該怎樣表明我的忠心呢?我該如何不愧對您對我的知遇之恩呢?
這些足以讓諸葛亮「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空擔心不是辦法,要如何「報先帝」諸葛亮也有所動作:他先平定南方,然後接下來決定北伐。哇,這裡終於點出這篇文章的主題,提到了為何北伐。
出師北伐這個行動就是他的「忠」表現。why?
他大可安於現狀,好好輔佐後主,讓國家維持安樂的局面,這對諸葛亮來說並非難事。但為何要出師呢?其實當時出師也受到很多的反對,如〈出師表〉一開頭說的,現在國家疲弱,出兵打仗除了要軍力,也要大量的糧食,為何討苦吃呢?
首先,當時曹丕已過世,敵方陣營政權交替,局勢不穩,這是一個很適合出兵的時機。
其次,以攻為守,攻擊是最好的防守,讓敵方看到蜀漢並非軟弱可欺。
所以諸葛亮無論如何就是要盡全力去保護、去輔佐後主,然後去盡全力地興復漢室。即使這並不是成功率不高。但是他還要竭盡所能。就是在這場大的拔河比賽當中,他出了九分力、十分力,甚至是十一分。即使死去的先帝無法檢驗,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心力,但他絕不愧對先帝對自己的賞識和託付。這就是「盡己」,這就是「忠」。
⑧ 竭盡心志,不負所託
回憶一開始我們提到的,「盡己者忠」。
盡己,能發現諸葛亮的「忠」,應該不僅只在對先帝、對國家、對後主的忠貞不二。亦含有諸葛亮對自我的實踐。
之於先帝對我的託付,我從不懈怠;對年少對自己的期許「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一文一武,這樣的盡心盡力,也是在對自己的夢想實踐「忠」的精神。
提起這些事件除了要呈現先帝對自己的信任,也是再一次的提醒後主:我,孔明,和蜀漢幾乎是命運共同體,我對蜀漢鞠躬盡瘁,二十一年來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同時也勉勵後主,現在的局勢得來不易千萬不可以前功盡棄。
最後,我們在諸葛亮身上,學到的精神,當然不只是他對蜀漢的忠誠,更是他對任何事物、責任、身份的「盡己」,這份可貴的精神,也是我們在現代社會中,能夠實踐的能力。
諸葛亮短短五十四年的生命,用二十七年的時間等待明主,而用後半的二十七年,竭忠盡智,不負所託,淋漓盡致地呈現「忠」的精神。
四、專業問答:
參考練習時前輩的提問、經驗,也有一些我自己覺得可以在教學時釐清的點~
也非常期待老師們提供其他的提問!!
1.如你說明中所提,「忠」的現代精神,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實踐?
2.如何用出師表進行寫作教學?
3.
五、結語
吸收了前輩們的建議和修正,不敢說這是我的成果,但仍然像自己的小珠寶盒一樣與大家分享。也期待,無論是試教、備課、授課,大家都能一起交流更多教學的可能性!
六、參考資料:
1.【在諸葛亮身上,我看見了“理想”這兩個字的力量】 https://youtu.be/Oc2KghjIdTo?si=h-otVDIbu7GBVHZb
2.【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其實是一場陰謀?】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60124003315-260812?chdtv
3.【正史中真實的諸葛亮 有那麼神嗎?】 https://youtu.be/OqxUdB-qOUI?si=OFiM8-q7KjqlBv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