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舒適ㄉ閱讀,大家可以先點開目錄喔!ʕ • ⋃•ʔ
一、版書配置
黑板配置的模板,詳細可參前一篇:高中國文教甄|試教|版書設計
二、〈勞山道士〉版書範例
那這裡我就先用蒲松齡〈勞山道士〉做舉例:
■ 試教時間:15分鐘
■ 試教範圍:第五段
(分段依版本而異,記得明確的跟委員說今天要講哪裡就好~)這一段我會一邊說解課文和生難字詞,最後點出王生的問題,回憶道士的叮嚀帶出道和術的意義。


三、〈勞山道士〉試教內容
圖片上圈圈數字(ex①②)的地方對應我下面的說解~
① 開場
同學們早安~讓我們回到東方的魔法世界(我自己講出來都覺得有點好笑),請大家翻開課本第OO頁。道與術對我們而言可能有點遙遠抽象,那究竟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現代意義嗎?
②「第五段」
上一堂課我們看完了王生「少慕道」,卻反覆放棄而返家的故事。今天我們要進到「第五段」,來看看王生回家之後發生的事(明確指令我會放慢一點)。
③ 情節梳理
上一堂課我們整理道士演法的情節,接下來請大家也是用「四個字」整理出四個情節:
1. 自詡遇仙 2. 炫耀法術 3. 碰壁而踣 4. 忿罵道士
好ㄉ,那我們也發現返家撞牆的情節,把王生所有缺點都撞出來了!
所以我們來看看出了什麼問題。
說解課文我就略過~
④ 王生ㄉ問題
✳︎ 這邊我喜歡強調「妻子」的反應,因為「妻不信」,沒滿足王生炫耀的渴望,所以王生才急著展演自己得到的法術,進而也能看出王生重視外在表象、虛名的性格;
而「妻揶揄之」王生炫耀不成反而大出醜,偶包重的他只好惱羞,怪罪給道士。也凸顯出王生無法自省的個性。王生衝去撞牆簡直像是道士設計好的環節一樣華麗(?)
⑤「潔」跟「持」
講到這裡有沒有發現王生的失敗好像早有預示,道士曾經給過他什麼叮嚀?「歸宜潔持」
那「潔」跟「持」到底是什麼勒?
1. 潔 : 清潔、潔凈,像我們每天洗澡,髒髒的地方整理乾淨、有灰塵拍一拍。「身之潔,心之淨」當然不只停留在身體的清潔,一日三省吾身,更也是對自己言行的檢視修正。
顯然王生無法做到這件事。
2. 持 :堅持、持久,我們回憶一下王生在勞山的空間。王生在勞山上,採樵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難,難就難在要日復一日,持續不斷的執行。然而王生無法堅持,沒有毅力。
就像是跑步,基本上我們都做得到,但能持續多久呢?跑十分鐘、跑三十分鐘、跑一個小時?其實「堅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且王生完全做不到。所以才回無法修「道」成功,甚至連一個「術」都不能掌握。
⑥「術」跟「道」
那麼問題來了,「術」跟「道」究竟有何不同呢?
道士也會演法,但為什麼這篇文章是叫做勞山道士而不是叫做勞山術士?
術 vs. 道
術,如同道士給王生的穿牆術,就像是一種手段或方法。
例如大家在數學課,老師會教大家「速解法」,這種方法確實可以快速解題,但如果你不能去理解速解法背後的原理和應用,那麼今天題目換了一個敘述,你可能就會像王生一樣碰壁。
所以,背後的那些日復一日的積累,累績經驗後察覺的規律,才是根本,才是「道」。
然而,「術」與「道」是正反、優劣的對立關係嗎?
⑦ 不可偏廢
並不是!反而我們應當兩者並重,不能偏廢。「道」,是根本,是需要積累的能力或內在價值。而「術」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是實踐道的手段;我們也要掌握必要的「術」,才能將「道」付諸實踐,但是若捨棄「道」而只追求「術」,那麼也只是捨本逐末,一味追求立竿見影的下場,往往是陷入自欺欺人的泥淖。
道與術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我們要重視道的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認知水平。同時,我們也要掌握必要的術,才能將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付諸實踐。
✳︎ 這邊我會舉例,幾年前開始興起的AI,就像是我們突然擁有的法「術」,能生成文章、簡報、圖片,甚至音樂。但如果我們無法掌握知識或內容,就像是沒有「道」的累積,很容易就會露出破綻,更沒有辦法運用這個「術」讓自己有所提升。
⑧ 課文預告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這樣評價《聊齋》,回顧我們一開始介紹蒲松齡的身評背景,蒲松齡撰寫此書絕不只是聊以消遣,更是有個人觀點寄託其中。而這個創作意識,就是我們下一堂課會在「異史氏曰」這段落看到。
請同學回家預習課文,並思考王生一個人的行為,是碰壁的荒謬搞笑情節,但如果今天發生在掌權者、執政者,甚至是整體社會,會有什麼結果?
那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邊!
四、專業問答:
參考練習時前輩的提問、經驗,也有一些我自己覺得可以在教學時釐清的點~
也非常期待老師們提供其他的提問!!
1.請問設定在下一堂課教授的「異史氏曰」中,蒲松齡是在諷刺道士是「吮癰舐痔者」,迎合王生給他穿牆術嗎?
(簡單試答:道士提供了很多方法,但是是王生自己選擇了速成的捷徑,所以不能直截說道士是吮癰舐痔者。所以提供方法的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有好的判斷能力)
2.延續AI如「術」的舉例,具體而言你會如何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以道馭術」呢?
3.
- 114 雄女教甄考題:

五、結語
吸收了前輩們的建議和修正,不敢說這是我的成果,但仍然像自己的小珠寶盒一樣與大家分享。也期待,無論是試教、備課、授課,大家都能一起交流更多教學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