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信主題:年紀漸長,卻還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已經不算年輕了,工作上還過得去,生活也不算太差,但我心裡總有一個聲音在問自己:
「這真的是我要的人生嗎?還是只是過著大家覺得可以的樣子?」
以前我總覺得只要努力,慢慢就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到這個年紀,我發現我好像還是不知道。
沒有明確的熱情,也說不上什麼夢想。
我想問問您,我是不是搞錯了什麼?還是其實很多人也會有這種迷惘的時候?
——一位還在尋找方向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你說的這種心情,我想很多人也有過——
不是人生一團糟,而是「明明都過得去,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就像走在一條看似正確的路上,卻突然停下來問自己:「我真的想走到哪裡?」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三位人物。他們的年紀、成就、人生階段都不同,但他們都曾問過自己類似的問題——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第一位是齊白石。
他原本是個木匠,靠雕花、畫些小東西維生,直到四十歲才真正接觸國畫,五十歲後才找到自己的風格。
六十歲時,他還在學畫蝦,八十歲時說:「我一生最滿意的作品,是七十歲後畫出來的。」
他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成為畫家,而是在摸索、學習、轉變中,一點一滴靠近那個真正的自己。
他從不擔心起步晚,只有一個信念:
「不怕起步晚,只怕不開始。」
他教我們:你不知道沒關係,只要還願意開始嘗試,你就還在路上。
🪞第二位,是小說家伊麗莎白・斯特勞特,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她筆下的角色——奧莉芙・基特莉姬。
奧莉芙是一位退休老師,性格固執、與家人關係緊張,對人生有種說不出口的疲倦與遺憾。
她不是那種會說出夢想的人,但在年紀漸長、身邊人一個個離去之後,她才開始真正面對自己內心的渴望與缺口。
她開始學會對兒子低頭、對朋友道歉,開始承認自己也想被了解、被接納。
她說過一句話很打動我:
「我以前總以為自己什麼都不需要,現在才知道,我只是沒敢說出口。」
她讓我們看見:有時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是從沒允許自己想。
✍️ 第三位,是宮崎駿。
他是家喻戶曉的動畫導演,創作了《龍貓》、《神隱少女》、《風起》等作品。但即使這樣的成就,他依然時常懷疑:
「我到底還想不想做動畫?」
「我畫的東西,還有沒有價值?」
他好幾次宣布退休,卻又默默回到工作室。他曾說:「不做的話,更痛苦。」
有一次記者問他為什麼又復出,他只是笑著說: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最後一次,但我現在還能動筆,就想再畫一畫。」
他教我們:就算還搞不清楚自己最終要什麼,也沒關係——你可以邊走邊找,只要你還願意動,就還有可能。
親愛的你,
如果你正覺得迷惘,請別急著否定自己。
你不是落後,你只是在經歷一段更真誠的「自我對話」。
想要什麼,不必一下就知道答案。
你可以慢慢問自己:我喜歡什麼、我需要什麼、我能不能允許自己不再迎合,而是真心去選?
只要你還願意問,還想聽見自己的聲音,那就是重新出發的起點。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