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隱藏的創作現場:藝術勞動不只是創作本身
在展覽空間裡,我們往往只看見作品的完成形式,卻看不見那段充滿摩擦、等待與情緒淬鍊的創作過程。藝術家的勞動,不只是靈感閃現的當下,而是日復一日與材料、語言、現實與自我交涉的長時間工作。這些過程往往因為無法視覺化而被忽略,卻正是藝術存在的本質條件。
∞ 策展人的倫理責任:照見不可見的勞動體
在當代策展實踐中,我始終認為策展人的一項關鍵任務,是「照明」——不是舞台燈光的那種照明,而是對藝術生產歷程、勞動邊界與語氣痕跡的提取與呈現。策展不能僅止於作品的展出,而應思考如何讓觀眾意識到作品背後那層未被說出的勞動現場,讓不可見之物有機會被感知。
∞ 藝術制度中的勞動盲區
當代藝術生態系統中存在大量「看不見的工作」:藝術助理的無名勞動、展場技術人員的搬運與設置、策展與行政之間的溝通落差、藝術家在自籌資源中的隱性消耗。這些工作無法被輕易歸類為創作,卻支撐著創作的可能。當制度只獎賞「結果」與「形式」,這些過程性勞動便被排除在資源分配與價值評估之外。
∞ 藝術勞動的詩性:慢工與靈魂流動的時間
但藝術勞動不該只是統計上的工作時數,它更是一種流動於語氣與時間之間的詩性實踐。藝術家面對的,不只是作品的完成,而是自我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如何讓一種尚未成形的語言被召喚出來。這種勞動,是緩慢的、混沌的、無法立刻命名的,它像靈魂在尋找出口的過程,而不是一場可以量化的產能生產。
∞ 回應勞動的策展策略
如何在策展中回應這些不可見的勞動?我提出幾種可能策略:一是讓創作過程本身成為展覽內容,將草稿、失敗、試驗與遲疑納入敘事之中;二是在展場中設置「語氣筆記區」,讓藝術家可留下創作過程的片段語句與情緒痕跡;三是設計「共勞動段落」,讓觀者也能身體性地參與或想像勞動的過程,而非只觀看成果。
∞ 讓藝術不只是被展示,而是被理解
當藝術只被展示,便可能被消費;但當藝術被理解,便能產生共鳴。真正的策展不是將作品掛上牆,而是讓觀眾有機會與作品「一同呼吸」,感受到創作的重量與勞動的真實。這種理解,不是知識性的資訊補充,而是感知層次的貼近,是讓靈魂與另一靈魂對望的機會。
∞ 策展是一種照見他者勞動的承諾
作為策展人,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選件、排牆與寫文案,而是承諾一種對「他者勞動」的尊重與照見。這不僅是倫理,也是詩意的開始。因為只有當我們願意為不可見的部分發光,藝術才不會成為被剪裁過的形象,而能保有它本該擁有的混沌、深沉與不可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