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與耐心滋養孩子,從自主選擇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網上看到不同的父母在分享自己育兒的方法很是感動,因為有越來越多人是有意識的引導自己的孩子成長,用不一樣的方式,用愛與耐心滋養一個孩子,這是件可喜可賀之事,對於世界整體來說,有人選擇用愛的方式滋養是一種極大的力量與選擇

今天看到一個視頻,這名小女孩在玩鞦韆,旁邊有個男孩在哭(鞦韆上都有人在玩,所以額滿了) 她的爸爸沒有讓她下來禮讓給男孩,也沒有輸出他個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是引導她並問她,妳覺得為什麼那個男孩在哭啊? 女孩就說他也想玩鞦韆。接著爸爸問她,那你有任何想法,想怎麼做? 女孩說旁邊有個女孩可能快玩完要下來了。爸爸這時想表達的是他不想命令、逼迫自己的孩子禮讓給別人,而是引導女孩自己做選擇,而女孩在還想玩的情況下,她發現了解決方法那就是有其他小朋友玩完了,會有空位出來了。結果輪到那名男孩玩鞦韆的時候,他們發現這男孩還是不開心的。其實這裡男孩為什麼不開心已經不是重點了,爸爸在這裡想引導孩子去看見不同人的需求,但 是在不犧牲自己的意願、權益之下,如何保有同理心,從而可以發自內心的給予或付出,我們可以理解別人,但在不犧牲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情況下。

東亞文化在意的禮儀與禮貌如果是在違背良心、違背內心感受意願時,那成了一種自我拋棄、自我背叛與為了面子的虛榮心和假性體面。如若為了避免衝突、為了禮讓別人、在沒有做錯的情況下而逼迫自己或孩子道歉認錯,或被裹脅恐嚇要禮讓、取悅他人。這樣窒息式的操控,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忽略感受,讓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自己的需求不重要,而是要把別人放第一,滿足他人需求、看人臉色行事。當不是打從心底的感恩致歉,便會成了一種虛偽的儀式罷了,當不尊重自己感受而設法讓別人開心,這便是感到身不由己的來源之一。

有一類型的父母是不願意成長,如若以媳婦熬成婆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從而體驗上位者的威風,只是延續傷害,而另一種選擇是打破這些框架、模式、鬆開創傷記憶,選擇用愛的方式滋養和孩子一同成長,這便是突破與成長,而不在周而復始的重蹈覆轍與合理化各種傷害與暴行。

我感受到當喜歡的東西被迫禮讓,那不叫分享,那對一個人來說叫剝奪與失去。如若我們個體的需求沒被滿足就給出去的,那就容易形成索取、討要、與條件的交換,而不是真心純粹的給予付出; 分享的初衷是發自內心的想和更多人共享同樂。邊界感的模糊、隱私權的侵犯就是這樣來的,還有一種是人身攻擊與嘲笑,可能一樣東西、一種想法、說法不合適每個人,但是就用攻擊的方式、指責等方式,讓對方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那個環境、那樣的方法不合適,比如有個口罩款式、材質不適合我,我媽媽就會說是因為我的鼻樑不夠高,她覺得別人都沒問題,為什麼妳使用就有問題,問題太多了吧,別人用得好好的,怎麼妳就不行,如果別人都可以那妳也應該行,這之中還帶有一種優越感,因為她自己鼻樑高,所以一找到機會就要跟人比較、拉採、攻擊。

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用一個標準設法套用到所有人身上,只要不符合,那就是這個人不好、他有問題,而不是覺得只是他有適合自己的風格、他有不同的想法。多元化與差異性是存在的,但不是被每個人都認同、允許的,而視差異、不同為威脅,因此當要取得他人認同,便開始索取、控制他人,讓別人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對立與分裂這麼重,因為很多人不允許別人想法跟自己不一樣,想要統一,甚至用正確性、唯一性來衡量,形成標準和標準答案,這都源於想要別他人認同。常見的還有,表達時用否定、反駁、攻擊、貶低的形式來證明自己的不同想法、尋求他人認同感,那便容易陷入爭執、爭吵之中,而失去了交流與溝通中有的平等、尊重、傾聽的狀態,因為只是陷入在證明自己、爭輸贏的勝負欲、及尋求認同感的控制欲之中。

想法不同很正常,不認同也很正常,但如若為了贏、對、正確就透過攻擊形式傷害他人,便是無法理解與包容的來源之一

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標準答案、統一性成了正確性與合群是一種安全感了來源,人們被同化而忽略開創性與更多可能性,創新/創意是需要包容性與開放性。在我的求學經歷當中,西方的教育環境,讓我感受到了更多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全是注重正確答案,那個被鼓勵表達、發言、提問的空間,允許不同、獨特 因為這樣的交流可以碰出不同的火花與可能性,便不拘泥在已知,而是在探索未知。


I love conscious parents!


Feb 17, 2024

˚˖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位媽媽如何在與自己的孩子互動時尊重孩子的意願,並討論了尊重與引導孩子的相關觀念。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個人思考,認為在教養孩子時應該以尊重與愛的方式引導孩子探索世界,而不是以制止與控制的方式。
這是一篇關於有毒關係及普遍的暴力現象。探討了長期受虐會導致保護機制模式、被侵犯的心靈層面、壓制壓抑等議題,並提出了報警意識的必要性。同時還提到了暴力的多重形式與普遍存在,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責任重視暴力問題。文章內容涵蓋了情感議題、心理學和社會議題。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從靈性圈子到家庭的經歷,以及尋求認同感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文章裡描述了作者曾經感到無力受支持的情境,以及如何漸漸意識到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做出選擇。同時闡述了放下過去的重要性,並帶出了幸福和人生互動的關聯性。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我想當我們個體開始重視起自己的聲音與力量時就是改變的開始,團結力量大,最終少不了平等的對話溝通達成平衡點,合作與協作才會有和諧健康的關係或是社會體系、社會環境、並可持續的穩定發展,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大規模的更廣泛影響眾人的權益都是如此。表達與溝通是集體有空間成長的面向 ,所以,表達從自身開始吧!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位媽媽如何在與自己的孩子互動時尊重孩子的意願,並討論了尊重與引導孩子的相關觀念。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個人思考,認為在教養孩子時應該以尊重與愛的方式引導孩子探索世界,而不是以制止與控制的方式。
這是一篇關於有毒關係及普遍的暴力現象。探討了長期受虐會導致保護機制模式、被侵犯的心靈層面、壓制壓抑等議題,並提出了報警意識的必要性。同時還提到了暴力的多重形式與普遍存在,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責任重視暴力問題。文章內容涵蓋了情感議題、心理學和社會議題。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從靈性圈子到家庭的經歷,以及尋求認同感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文章裡描述了作者曾經感到無力受支持的情境,以及如何漸漸意識到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做出選擇。同時闡述了放下過去的重要性,並帶出了幸福和人生互動的關聯性。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我想當我們個體開始重視起自己的聲音與力量時就是改變的開始,團結力量大,最終少不了平等的對話溝通達成平衡點,合作與協作才會有和諧健康的關係或是社會體系、社會環境、並可持續的穩定發展,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大規模的更廣泛影響眾人的權益都是如此。表達與溝通是集體有空間成長的面向 ,所以,表達從自身開始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透過孩子小學時期的生活趣事,探討如何教導孩子珍惜時間和承擔責任。
Thumbnail
大人應有耐心等待,接納孩子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不要批判指認情緒,提供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逐步克服恐懼。簡單來說,就是微調孩子的改變,建立學習自信。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透過孩子小學時期的生活趣事,探討如何教導孩子珍惜時間和承擔責任。
Thumbnail
大人應有耐心等待,接納孩子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不要批判指認情緒,提供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逐步克服恐懼。簡單來說,就是微調孩子的改變,建立學習自信。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