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因為梨仔不收東西而徹底崩潰。

媽媽內心的小劇場:快崩潰啦
但冷靜下來想想,其實孩子不是故意和我作對,而是——她的時間感,還沒長好。
🎨「等我畫完再收啦~我快好了!」
一早提醒她收玩具準備出門,她總是這樣回答。

沒忍住情緒,一早就火山爆發
然後繼續把畫紙換個角度擺好位置、花園的樹上塗上正確顏色,拿起剪刀剪下來,貼在想要的地方,或幫獨角獸畫上彩虹閃電,努力完成一幅心中想畫的畫。
我看著時鐘直跳,忍住不爆炸。因為——她不是不配合,她是真的「還沒收尾」,她很認真在完成她的任務。
但問題來了,我們真的快遲到了啊!
❓她明明知道要出門,為什麼還是不收?
很多家長會說「她明明聽得懂」、「她就是拖拖拉拉」。
但我想說一句真話(也是我自己每天提醒自己的話):
她不是不聽話,是大腦真的還沒長出時間規劃的能力。
五歲的孩子正處於「理解時間語言」和「開始有自我目標感」的階段。
她想把圖畫收尾、讓故事有個完整的 ending,這些其實是很好的思考與創造能力。
只是——她還沒辦法同時估算「這樣做還需要幾分鐘」以及「我該怎麼取捨」。
👩👧 我的真實故事
我其實一開始做得很粗暴。
因為桃梨媽咪我情緒崩潰,想要陪小孩的時間被收拾環境給擠壓到近乎消失,
心裡很不能接受沒有辦法好好陪小孩,因此在一個禮拜內強迫梨仔「玩一個收一個」,
結果她居然真的做到了!
雖然過程不溫柔,但我也驚訝地發現:她其實有這個能力,只是之前沒有意識到。

孩子體會到「收好 → 空間變大 → 能玩更多」的快樂。
昨天早上,我看到她把地板收乾淨後,立刻拿出車車在地上滑,
並跟我說地板被她收的好乾淨,車車可以到處滑。
那一刻我心裡突然很感動:
👉 她真的體會到「收好 → 空間變大 → 能玩更多」的快樂。
這就是最棒的自然回饋,比我說一百句「要收好」都更有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假日不趕時間時,一切都很好。
但平日趕上班趕上課的早晨,常常上演「媽媽高血壓 vs 孩子無動於衷」的劇情。
🧠 時間感,是慢慢長出來的──年齡對照看懂孩子的時間能力

孩子的時間感,是一步步長出來的,時間觀念是從日夜開始的
我們常誤以為「小孩聽得懂時間詞,就應該知道怎麼配合」,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來看看不同年齡的孩子,時間感發展到哪裡:
🍼 0~2歲:節奏感有了,沒有真正的時間概念
- 他知道白天亮亮的、晚上要睡覺,但「五分鐘後」對他毫無意義。
- 這時期靠的是日常流程來建立預期感。
✅ 適合做法:用「活動順序」取代時間,例如「洗澡→刷牙→說故事→睡覺」
👧 2~4歲:聽得懂時間詞,理解還很模糊
- 他會說「等一下」、「明天」,但不太能分辨今天下午和明天早上有什麼差別。
- 說「等五分鐘」時,他可能會問:「五分鐘是幾下?」
✅ 適合做法:用具象時間工具,如倒數計時器、數拍子協助時間流動的感知。
👧👦 4~6歲:開始有時間感,但規劃與轉場能力還在建立
- 知道昨天、今天、明天的順序,也能初步理解時間長短。
- 但當面臨「完成作品 vs 出門準時」時,仍難以做出取捨。
✅ 適合做法:讓孩子參與設定收尾點、使用圖像流程、預先安排轉場緩衝時間。
🧒 6歲以上:時間理解逐漸成熟,可開始練習自我時間管理
- 能估算一件事要花多久,也能理解「快沒時間了」的意思。
- 可以試著自己畫流程表或時間表。
✅ 適合做法:讓孩子主動規劃流程、練習「時間預測→執行→調整」的迴路。
👩🔬 作為媽媽,我這樣做比較有用:
這幾年陪梨仔練習時間感,我學會了幾個對她比較有幫助的方法:
✅ 給她「收尾的選擇權」
比起催她收,我問:「你還想畫什麼部分?畫完那一塊我們就收,好嗎?」
→ 給她掌控感,會讓她比較願意跟上節奏。
✅ 用具體倒數時間 + 提醒
我會說:「再5分鐘就要出門,我設一個倒數計時器,響了我們就收。」
→ 這種具體時間提示,能慢慢培養她對時間流動的敏感度。
✅ 圖像化流程,幫助她理解轉場
你也可以畫一個簡單的流程圖:
🦷刷牙 → 🍽早餐 → 🎨玩玩具 → 🧺收拾 → 🚗出門
→ 當她知道「玩玩具只是流程中的一格」,她比較能接受從 A 換到 B。

🌱 練時間感,也是練情緒轉場的能力
這幾年我學到,孩子的時間感不是自動長出來的,是需要我們陪他「一點點慢慢練」的。
他每一次願意結束喜歡的活動進行下一個活動、
每一次理解「不能完成不是被逼迫,而是還有更重要的事」,這些都是成長。
孩子不會永遠都慢吞吞,他會越來越好。
而我也不會永遠都火山爆發,媽媽也正在學著用更合適的方法,提醒我們都在時間裡。
🍐 寫給五歲的梨仔,也寫給還在訓練時間感的孩子們:
你想把畫畫完成,是因為你在乎自己創造的東西,
你想把顏色排整齊再一起收起來,是因為你也在乎這個目標,並想要收得更加整齊。
媽媽想準時出門,是因為我也在乎我們一起出門的目標。
有時候,我們會卡住,會吵,會彼此不懂對方的急,
但我們都在努力,你學著理解時間,我學著給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