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酷暑,日正當中,我收到學生傳來的訊息,只有一句「老師!」,然後附了一張擷圖。
我放大一看,成績單,學期總平均那一欄,寫著60.7。「哇塞,不用補考直接升級喔!!!恭喜你~~~~~~」
學生馬上回我:
「昨天看到眼淚都流下來了」
「這學期這麼認真得到結果了」
「高三要繼續保持下去!」
我替學生開心很久很久。直到現在我還在開心。
但剛到夜校的我不是這樣的。
我還記得當年某個學生在自傳裡寫著「我的成績還不錯,平均都有70幾分」時,我還忍不住在心裡吐嘈一番。
如今我這樣,並不是今天這位學生程度較差、處境較值得同情,或是跟我有什麼過命的交情。
平心而論,孩子的資質都相去不遠,我的標準也向來差不多(甚至這十年有越來越寬鬆的趨勢),
但我漸漸意識到,有些不易確實難以化約成分數來評量⋯⋯包括:
- 他高一讀了兩年,高二也讀了兩年
- 家境相當不錯,但白天仍堅持在便利商店打工
- 去年念高二時,幾乎每堂課都在學校睡死,睡到放學
- 班上沒什麼太要好的哥兒們
- 沒有念大學的動力(夜校孩子普遍如此)
在這種座標上,若拿孩子此刻的落點去計算,「繼續堅持念完高中」可能不會是權重最高的選項,
但他仍然這麼做了,而且至少花了四年⋯⋯(若順利畢業,那就總共五年)
我當然不會說這些都是沉沒的成本,儘管這個年紀的孩子最大的成本也許就是青春⋯⋯
但我是親眼看到孩子在最愛玩鬧、最易放棄的年紀裡
仍然在這個體制內掙扎、向上、努力對齊世界的標準,
而不因自己雙手握著剛滿18歲家人就買給他的全新賓士車方向盤
就此逸出人生的軌道,甚至誤以為自己能跑、能奔馳、能翱翔,
這一切真的太不易了。
大概就是這個60點幾分後的尖叫,讓我一直甘願作個見證者,
一年又一年的,在這裡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