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認知裡,「框架」與「創新」彷彿是天生的敵人。我們總被告知,要「跳脫框架思考 (Think outside the box)」,彷彿真正的創意,只存在於規則之外的一片蠻荒之地。
但經過十多年的商業實戰,我對此有著截然不同的體悟。
我發現,那些真正能夠持續產出、並成功落地的創新,從來都不是對既有框架的盲目顛覆。相反地,它們源於對框架本身極致深刻的理解。真正的創新,不是將眼前的地圖撕毀,而是在通盤理解地圖的每一個細節後,找到它的「破綻」與「留白」,然後畫出一條前人未見、但更有效率的全新路徑。
這就是我的核心信念,也是我賴以解決複雜商業問題的思維系統。這套系統,我稱之為「建設性的破框三部曲」。今天,我們先來談談這一切的起點。
為何「跳脫框架」,時常淪為一場失控的煙火秀?
當一個團隊不理解既有框架(無論是市場規則、公司流程、還是產品架構)為何存在時,任何「跳脫框架」的點子,都只是一種高風險的賭博。
- 它缺乏現實的根基: 提出的想法,往往忽略了背後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與執行限制,最終難以落地。
- 它無法被有效評估: 因為沒有參照系,你無法判斷一個「新點子」比「舊做法」好在哪裡,也無法說服組織投入資源。
- 它容易導致混亂: 盲目地拋棄規則,往往換來的不是自由的創意,而是失序的混亂與資源的浪費。
就像試圖在沒有海圖與羅盤的情況下,駛入一片未知的大海。這種勇氣固然可敬,但結局大多是迷航。
建設性破框的第一步:徹底「解構地圖」
因此,當我面對一個看似無解的難題或一個陳舊的商業模式時,我的第一個動作,不是天馬行空地發想點子,而是像一個偵探一樣,拿出放大鏡,去拆解眼前的這張「地圖」。
我會不斷地運用「第一性原理」去追問:
- 歷史回溯 (Historical Retrospection): 這個框架(規則、流程)當初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誕生的?當時的時空背景是什麼?
- 邏輯拆解 (Logical Deconstruction): 支撐這個框架運作的底層邏輯與核心假設是什麼?各個環節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
- 現狀盤點 (Present-Day Audit): 在今天的時空背景下,哪些假設依然成立?哪些已經因為科技、市場或用戶行為的改變而過時?
只有當我把整張地圖的每一個細節都摸透了,我才能知道哪裡是死路,哪裡是捷徑,以及最重要的——哪裡是地圖上沒有標示出來的空白地帶。
結論:成為系統內的革新者
對我而言,「跳脫框架思考」的真正意義,從不是逃離框架,而是擁有能駕馭框架、甚至重新定義框架的自信與能力。
一個好的創新,需要一個好的「系統」來承載。而所有成功的系統,都建立在對現實的深刻洞察之上。我們必須先學會看懂舊地圖,才有資格去繪製新藍圖。
當你學會了如何徹底解構眼前的地圖,下一步,我們才能開始討論,如何組織一支探險隊,去探索地圖上的無人區,並畫出那條通往寶藏的新航線。
這,就是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中要討論的,「執行的心法與文化」。
下一步,您可以選擇:
1. 探索我的核心方法論
如果你對我解決所有複雜問題的思考框架感興趣,想了解這背後的「深度洞察、破窗思考、系統設計」的完整邏輯,建議你從我的定錨之作開始。
▶︎ 前往【思維框架、工作方法】
▶︎ 前往【商業模式、實戰經驗】
▶︎ 前往【書籍洞見、案例分析】
2. 了解服務與合作方式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專業背景,以及我能為你的企業提供哪些具體的服務方案(如一對一診斷、工作坊、長期顧問等),歡迎前往我的「關於我」與「服務」頁面。 ▶︎ [點此了解我的背景與服務項目]
3. 直接預約初步診斷
如果你正帶著明確的商業挑戰而來,並希望直接與我對話,找出問題的破局點,歡迎預約一次 30 分鐘的免費線上對談。 ▶︎ [點此預約 30 分鐘初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