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沒有距離-父權結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幾天,《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完結了,但故事卻感覺還沒結束。一切仍在我們的日常中延續著。好多劇情的片段,都讓我想到以前工作時服務的孩子,就像家威說的,我總會想著,如果當時怎麼樣的話,會不會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可惜如果環境沒有改變,最終的結果其實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惆悵、難過、心疼、氣憤、糾結,好多情緒翻湧上來。糾結複雜如劇中人物的處境。十集,每集都用一個角色及他所面對的惡命名。身份、理想、期待與他人的關係,沒有一個有簡單完美的答案。我打算將對每個角色與處境的觀察與理解記錄下來,但在此之前,我想先開個地圖炮(?)

  如果你還沒看的話,我建議趕快去付費吧,99元,3個月內想什麼時候複習、想重溫哪些片段都可以,真的很值得。以下,我要開始暴雷了。

有一種惡貫穿全劇:父權結構。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有類似的感覺,好像在劇裡面,除了高張玉敏和胡冠駿的奶奶外,搞事的幾乎都是男人。什麼叫做搞事呢?外遇生子、不合意性交、不溝通教養共識、酗酒、剛愎自用等等。這些就像是一塊起司裡面的洞,剛好對在一起,一個個悲劇就逐漸開展了。

  但若就這樣將責任都丟在這些男人身上,其實對他們也是不公平的。沒有人教馬亦森性侵倖存者需要什麼,沒有人教許幸國男人的價值不是只有撐家立業,沒有人教簡佳鑫與玉敏夫要尊重女性與伴侶關係,沒有人教胡家威要理解家人的需求與感受,沒有人教胡冠駿要怎麼跟自己的情緒相處。

  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教這些男人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個社會其實也沒有什麼餘裕讓人學習怎麼負責任。犯錯就是「處罰」,如同許多高層官員(撇除犯法者),做不到完美的行政決策就是請辭下台,好像剝奪他的身分地位就是種處罰,但實質上他也並沒有為他所造成的結果付出什麼實質的回應。

  其實事情都發生、無法改變了,還能怎麼辦呢?對我來說,所謂的負責,是去正視受害者的感受,正視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什麼影響,並為此做出改變的行動。就如同胡家威與坤伯在劇中最後的轉變。可惜這並不是父權結構的遊戲規則。

什麼黨都一樣,網內互打是最狠的,刀刀見骨,是被誰刺的都不知道——高張玉敏

  父權結構的核心要素在權力階級的分配,而誰掌握了資源,誰就掌握了權力,擁有支配環境與他人的資格。所有的遊戲規則就建立在個體要如何獲取資源與權力,打敗競爭者並壓制潛在的敵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人是永遠的敵人,也沒有人是永遠的朋友,亦即「關係」只是用來謀權奪利的工具,對他人同情就是對自己殘忍,情感的交流是最危險的。

  壓制潛在敵人的最好方法,即是教育。古代東方有八股文、西方有基督教,兩方共通的特徵都是權貴階級迫使平民、低位者不准思考。只要扼殺了個體的思考能力,讓他們乖順地服從規則,上位者就可以不用擔心被取代。而低位者沒有權力與資源對抗,為了生存只能選擇麻木、無感,並將這樣的生存方式教予後代,完成了自我規訓的循環。然而被壓抑的情感被非消失,只是躲藏在集體的心中等待反撲的時機。

 人心的本能是朝向生存與超越的,歷史上可見一昧地壓制終究會換來多次的失敗與翻轉,於是後來的上位者學乖了,給予人民「成功」的希望與管道,便成了另一條駕馭人民的鞭子。

  古時的臺灣潛藏著豐富的資源,大量的移民來到此想重新開闢人生的路,少數人掌握了商機與資源,後來形成了權貴。日治殖民時期,日人廣設教育機構以方便治理人民,而這也成為了臺灣平民少數「成功」的途徑,努力讀書成為醫生,家裡就有機會翻轉了。這套思維的影響蔓延到當今臺灣社會,升學主義、醫師掛帥(想當初心理師法的立法還需要一定比例的醫師許可)、賺錢至上仍占據著我們的心靈。

  成功的途徑被制定成某種樣板,又因為各時期殖民教育(包含中華民國來台)抑制了人民的思考能力,人民對於翻身只剩下了單一簡化的想像。這就造就了胡家威的惡:標準。且為了成功,人民必須堅強、不能示弱,社會中他人的眼光與評價就如同另一條鞭子,不斷地鞭笞著人向錢、向成就衝。

  我還記得以前在哭的時候,常會聽到「你是女生嗎?羞羞臉」的評價。但我現在總在想,他們會這樣說是因為女生才被允許有情緒或表現脆弱嗎?不,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女性不被視為具有參與競爭遊戲的資格,不被放在眼裡,哭聲有時還被嫌噪音。

停步、回頭反思,才有改變的機會

  我其實不是很懂,為什麼大家那麼在意廢不廢死,那麼在意自殺要不要被防治或「禁止」,那麼在意政府能不能普發現金或補助,卻不願意去思考,自己願意付出多少資源在教育改革、關心孩童權益。好像每個罪犯或惡行的產生都是他們自己的事,給予處罰或排除於社會即可,但就像胡冠駿、羅自強、簡佳鑫,哪一個不是我們忽視情感教育、忽視性平教育、忽視心衛教育所造就的?

  我可以理解,因為兒童在父權結構裡是最脆弱與沒什麼資源的存在,其實長久以來多數成人並沒有把兒童視為人看。他們只是物品,是我們翻身、希望寄託的載體。他們的感受不重要,他們的思想不重要,比起好好讀書、取得成就,那些都是「沒用」的東西。

  如果我們再不去反思這些潛藏在我們文化與心靈裡的惡,也沒關係,就是我們一起承擔,人世也不過就是個煉蠱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偏差心理師的沙龍
5會員
10內容數
分享一些我工作心得、觀影/動漫感受隨想
2023/10/05
  尼采說過,當你凝視著深淵時,深淵也正凝視著你。我就在想,會不會某種程度上,當我凝視著深淵的那刻,我也是深淵呢?
2023/10/05
  尼采說過,當你凝視著深淵時,深淵也正凝視著你。我就在想,會不會某種程度上,當我凝視著深淵的那刻,我也是深淵呢?
2023/09/14
  說到要撐出空間,對多數人來說還是滿抽象的概念。精確一點來說,就是讓自己在面對緊急、危機事件或突發狀況時,能夠嘗試平撫情緒或身體的壓力反應,而讓自己能稍微維持在還可以整理思緒、梳理情境再擬定回應策略的狀態。
Thumbnail
2023/09/14
  說到要撐出空間,對多數人來說還是滿抽象的概念。精確一點來說,就是讓自己在面對緊急、危機事件或突發狀況時,能夠嘗試平撫情緒或身體的壓力反應,而讓自己能稍微維持在還可以整理思緒、梳理情境再擬定回應策略的狀態。
Thumbnail
2023/09/07
  最近常常在想著,真的有必要這麼用力地去"消滅問題"嗎?
Thumbnail
2023/09/07
  最近常常在想著,真的有必要這麼用力地去"消滅問題"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時間雖然終究會過去,但是痛苦不盡然會因此消散,可能會在另一個人的生命裡延續。
Thumbnail
時間雖然終究會過去,但是痛苦不盡然會因此消散,可能會在另一個人的生命裡延續。
Thumbnail
生命之沉重 在於相聚有時 離別有時....
Thumbnail
生命之沉重 在於相聚有時 離別有時....
Thumbnail
雖然每天的問候沒有少 但隨著因為過度疲累而生病的身體開始抗議 對於未知的焦慮讓我開始無法像以前一樣時時刻刻的專注在妳身上… 我們之間如果沒了共時性,還會剩下什麼?
Thumbnail
雖然每天的問候沒有少 但隨著因為過度疲累而生病的身體開始抗議 對於未知的焦慮讓我開始無法像以前一樣時時刻刻的專注在妳身上… 我們之間如果沒了共時性,還會剩下什麼?
Thumbnail
在充滿掙扎與矛盾的成人世界裡,我們都歷經過許多大大小小的選擇與放下。每個人生轉換的必經階段,或許是被迫變化的環境,亦或者是沒有親緣的約束,青春與友誼,總是最容易被遺忘在時間之流裡。所以那些有幸能夠持續一生的友誼、那些偶爾一通電話,還能訴諸心中多年惦念的好友們,更顯得格外珍貴。
Thumbnail
在充滿掙扎與矛盾的成人世界裡,我們都歷經過許多大大小小的選擇與放下。每個人生轉換的必經階段,或許是被迫變化的環境,亦或者是沒有親緣的約束,青春與友誼,總是最容易被遺忘在時間之流裡。所以那些有幸能夠持續一生的友誼、那些偶爾一通電話,還能訴諸心中多年惦念的好友們,更顯得格外珍貴。
Thumbnail
他們一家人沒有互相戳破彼此的真心、沒有可歌可泣的和解戲碼,也沒有一般親情主題會呈現的相擁道歉與道謝,我想就是東方家庭的實際面,那份總是難以啟齒的情感,默默生厭再默默和解
Thumbnail
他們一家人沒有互相戳破彼此的真心、沒有可歌可泣的和解戲碼,也沒有一般親情主題會呈現的相擁道歉與道謝,我想就是東方家庭的實際面,那份總是難以啟齒的情感,默默生厭再默默和解
Thumbnail
往事如煙,幽微苦澀—現實情懷,早就把妳留在身邊。 往事如煙,卻難以走出--願來世,我們都有好的結局。
Thumbnail
往事如煙,幽微苦澀—現實情懷,早就把妳留在身邊。 往事如煙,卻難以走出--願來世,我們都有好的結局。
Thumbnail
如果這一世成為前世,下一世的我們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明明是彼此最特別的存在,卻沒有理由再爲對方停駐;明明還是深愛著對方,這份情感卻只能永遠塵封在心底—我沒有身份對你說「我很想你」,你也沒有立場對我說「我還愛你」。
Thumbnail
如果這一世成為前世,下一世的我們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明明是彼此最特別的存在,卻沒有理由再爲對方停駐;明明還是深愛著對方,這份情感卻只能永遠塵封在心底—我沒有身份對你說「我很想你」,你也沒有立場對我說「我還愛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